初見桂林1—只要有心,即便是在擁擠的人群中,也能看到不一樣的風景
午餐我們是在青旅吃的,酸筍臘肉,當地居民做的,這個臘肉真的很好吃,不知道為什么,自從去年在青城山吃了那塊臘肉排骨后我就對臘肉念念不忘了,從丹霞山回來后又對酸筍情有獨鐘,可惜我自己偏偏又不愛做飯,只能饞著,現在終于又有機會吃這美味了。
我們把肚子吃的傻圓后提著水和相機就又出發了,從上來的那條路走下去,又走到了風雨亭,橋上有幾個老奶奶在賣烤紅薯,地上放一個鍋,里面放點炭火,紅薯就在鍋里烤著,遠遠的就聞到了那誘人的香味,紅桃說這和他小時候在野地里烤出來的味道一個樣,聞到就可想吃了,可惜剛才已經吃的太飽,只能等下來時再吃了。過了風雨亭以后人漸漸多了起來,沿著同一個方向往七星伴月觀景臺走去。
山風清涼,遠遠的看到了稻田,金黃色的,一層層的鋪開,太陽被云層遮住,遠山一片朦朧,有裊裊炊煙升起,風景甚好,只是人有點多。
一路上有幾個打著最佳觀景臺幌子的店鋪,其實只是出租瑤族衣服拍照收費而已,并不是真的觀景臺,要他們拍的照片洗出來就一張十塊錢,不要他們的照片也可以,穿一身衣服也是十塊錢,不算貴,我也沒忍住換了一套瑤族衣服,讓紅桃給我拍照,可惜這家伙天生有密集恐懼癥,人一多他那個情緒蹭蹭的就變壞了,再好的風景也不想看了,只想快點走,隨便拍了幾張,可想而知,這種情緒下拍出的照片不咋地,但好歹也穿了回瑤族衣服,還是得留念一下的。
繼續前行的時候有一條農耕小道,本來紅桃是不想走的,他是有大路就不走小路的主,而我是有小路就不走大路的主,小路通到哪里我不去管,什么時候能回來也不管,只管走就是了,總能回得來的。
不給他猶豫的機會,我蹭蹭的就走上了小道,紅桃也只好跟著我走,農耕小道,名字真是名副其實,路很小,僅容一人通過,不知道是什么年代的人踩出來的,不時有幾級石臺階,旁邊都是荒草叢生,也不知道有多少歲月了,小路幾乎淹沒在兩旁的草叢中,除了我倆沒看到任何人,紅桃的情緒也在這幽靜的小路上煙消云散了,他又興奮了起來,說我選擇這條路算是選對了,他真的不喜歡那么多人,那么吵鬧,山坡的竹林碧綠碧綠的,竹竿有手腕粗細,聽著風吹過竹葉發出沙沙的聲音,無比陶醉。
一路上,我一會兒看著路邊不知道叫什么名字的小花笑,一會兒攀著小路旁垂下的樹藤鬧,一會兒停下來在手機上寫些什么,紅桃則在一旁給我拍拍照,拍拍風景,臉上溢滿幸福。
這讓我想到了2014年以姜溪烈(89歲)和趙炳萬(98歲)為主角的韓國記錄片《親愛的,不要跨過那條江》里的二老了,奶奶說:她在什么都不懂的十四歲的時候遇到了他,從此就再沒覺得孤單,就這么一直過日子,一過就是76年,可他卻還寵她猶如初戀,爺爺像是一位騎士,奶奶依然像是一個嬌羞的公主,也許這就是真愛吧!即使已經耄耋之年,她還在鬧,他還在笑,多溫暖的一幕啊!爺爺生病后,奶奶慌了,晚上睡覺不敢關燈,就那樣坐著守著爺爺,爺爺感覺得到自己剩下能跟奶奶在一起的時間不多了,走到哪里都要牽著奶奶的手,生怕奶奶溜走似的,怎么也不放開,好像他們會一直走啊走,時間根本沒有盡頭似的。
我喜歡鬧,他喜歡笑,他要是也能像他一樣,能一直寵我到老,那就好了。
農耕小道,我進來時想著是開墾梯田的人開的,肯定是走到他們梯田里去的路,因為在七星伴月那邊不讓去梯田里面,豎個牌子寫著:入田拍照,一次十元,我好想去摸一摸那黃燦燦的稻穗,所以我想著走這條路就能走到田里了,而人又少,還好拍照。
但我們一直走一直走,卻離梯田越來越遠,走到了大山深處,紅桃說要不咱們回去吧,我卻心有不甘,不想就這樣打道回府,就沿著荒草叢生的小路繼續前行,走著走著看到一處小木屋,旁邊有牛兒悠閑的吃草,雞鴨成群的在叫,有一排木柵欄和一個木門在路上攔著,我以為這是私人宅院,還猶豫要不要進去,但前后無人,那木門又虛掩著,我也只好走進去問問路。
進去以后聽到有電視的響聲,喜出望外,真的是有人居住,我大聲問:有沒有人啊,我想問問路?過了一會兒,從木屋里走出一位老爺爺,告訴我他是在這里放牧的,這個小木屋是放牧人的臨時住所并不是他的家,再往前走就是大青山,翻過大青山就出了景區,前面還有很遠的路,我們也只好作罷,原路返回,沿主路繼續往前走。
荒草叢生的小路
木屋前面的荒草
虛掩著的木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