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小學生很忙啊,要上的培訓班不少吧。”
“我就給我兒子報了個英語班,還有練字課。”
“哇,練字也要上培訓班嗎?”
“沒辦法啊,他們老師總說他寫的字不好看。”
中午看到一則關于“字如其人”的討論,不禁想起過上個月和女友見面時的聊天。
可能男孩子天性活潑,在學習書寫的起初,比較耐不住性子,把橫平豎直寫到位。即使用橡皮更正,還未擦拭干凈前,就又潦草下筆。以至于作業卷面看起來有點兒邋遢,不夠清晰。
這對每天要批閱幾十份甚至上百份作業的老師來說,便是一種影響工作效率的“負擔”,當然同樣也給孩子作業完成度帶來減分,是一種雙輸。
孩子是自然不懂現實社會的運作規律,對于美的認知亦尚處于啟蒙階段。要學會欣賞抽象的架構藝術,還真是需要成長的積累和感悟。
文字作為文明發展必不可少的載體,充當著人與人日常交流和表達的最通用又最頻繁的工具。
只要是不影響溝通的本質,文字書寫不也是自我個性的表達方式么。
難道只有寫出在大眾審美范疇內的字體,才算得上大方得體、翩然儒雅、雋秀慧善等等等的優秀人士嗎?
如果把書寫當作一門興趣愛好來培養,和其他任何技能一樣,通過日久天長的練習和專業指導的積累,只要能堅持,至少都會有相應形式上的收獲。
但人總是感性的動物,看到字寫的漂亮的,鋼琴彈得厲害的,就總覺得他們好像是天生就會的贏家,殊不知天下哪有現成的仙果。
大學開始練習左手寫字,那時唯一的目標,僅是寫的順手,看的明白。
后來只要用筆寫字,填表啊,簽名啊,有他人在場的,大都會詫異的發表著相似的評論。
“啊,你居然是左撇子!”“你怎么用左手寫字!”“這字寫的居然也不難看嘛。”
剛開始在熟人面前避免裝B,會解釋緣由,后來就懶得多說。
我愛哪只手寫就用哪只,你愛大驚小怪是你的事。
更何況,全球電子化的現在,你有多久沒寫過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