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的婚姻算是美滿?
要是放在3年前,新婚燕爾的Jenny能一口氣列出50多條標準,而且每一條都是以她和老公為榜樣。
現在,她依然可以一邊大口吞著榴蓮千層,一邊就這個問題聊整整一個下午。只不過,正例全都換成了反例,總結成一句話,就是:
“你最怕的事情,有90%以上的概率會出現在你的婚姻里。”
當幸福成為義務
婚姻中有兩大“送命題”:
我和你媽同時掉到水里,你先救誰?
今年除夕夜去誰家過?
無論怎樣選擇,都一定會結下疙瘩。
和很多夫妻一樣,Jenny和老公為問題2吵了無數次。
今年最生氣,本來說好回娘家,爸爸媽媽歡天喜地,連房間都收拾好了,結果,婆婆一句“又不是上門女婿,哪有在丈母娘家過年的道理”,讓老公果斷變了卦。
吵,冷戰,講道理,哭……年年歲歲花相似,這春節前夕的劇情也長盛不衰。
在《新周刊》最近發布的《2016國民婚姻狀態報告》中,有一個很有趣的數據:45.71%的人認為,春節是婚姻矛盾最高發的時段。
這舉國歡慶、闔家團圓的時刻,居然刀光劍影、暗流涌動?并不奇怪,借由春節的契機,三大棘手問題在短時間內集中爆發:
1、夫妻之間的矛盾。
2、核心家庭中親子之間的矛盾。
3、三代人之間的矛盾。
“年關”之時,夫妻雙方如同置身于360度都是鏡子的房間里,之前隱藏著的矛盾不僅無處遁形,還往往會通過投射的方式,不斷被放大和激化。
你不愿意去我家過年,就是不尊重我的父母,也就是不夠重視我。
我不想作為媳婦去伺候和取悅一大家子人,你不愿意陪我回娘家,就是自私,就是不愛我。
內心深層對親密關系的恐懼、自卑、不安全感,通通被翻騰了出來。
如果夫妻雙方或其中一方恰好又沒有理順與原生家庭的關系,潛意識里對父母仍然存在抗拒甚至反感,問題就更加復雜。
他們很容易將有關父母的負面意象投射到公公婆婆或岳父岳母身上,將內在小孩的形象投射到自己的孩子身上,竭盡全力阻止糟糕的“父母”繼續“毒害”下一代。
而在“把春節過好”的義務性要求下,為了避免內疚感,多數人選擇忍耐和轉移,不再“折騰”,但表面的平靜之下,怨氣和委屈仍然持續累積發酵著,蓄勢待發。
爆發的時機,也許是之后的某一天,也許是下一個年關。
有一種恐婚,叫“我想戀愛一輩子”
有人說,真愛都沒有好結果。流傳千古的愛情故事,幾乎全部中槍。
牛郎和織女天河遙望,一年才能見一次;
賈寶玉和林黛玉生死相隔,有前世因緣也沒用;
梁山伯與祝英臺死后同穴,雙雙化蝶。
……
“情深不壽”“世間好物不堅牢,彩云易散琉璃脆”,在我們的集體潛意識中,深度的情感聯結既危險又無用,對于婚姻更沒有實際意義。
傳統的婚姻觀念認為,只要循規蹈矩,相敬如賓,保質保量地繁衍子孫,就萬事大吉。至于夫妻是否相愛,是否能獲得幸福和滿足,那并不重要。
所以,在幾千年的歷史中,人們一直以制度和道德來維系婚姻。
傳統社會中,家族為婚姻提供保障,即使丈夫納妾,也不會動搖正妻在家中的地位,正妻有權處置小妾;計劃經濟時代,單位就是大家長,無論結婚、離婚,都需要經過單位的同意。
熟人社會除了從制度上保障婚姻穩定,還會給予柔性的支持。從《紅樓夢》里的賈母,到80年代街道辦事處熱心的大媽,都承擔著維系婚姻家庭穩定的任務。
在中國從熟人社會過渡到陌生人社會的過程中,舊有的制度和道德失效,“肛欲期”式的限制和規則也被打破,社會心理退行到“口欲期”,巨嬰普遍存在,規則失去約束力,欲望橫流。
與此同時,選擇更加多元化。只要你愿意且法律允許,婚姻關系可以不分年齡、不分國籍、不分種族,甚至不分性別。不用拼死拼活爭取婚姻自由了,對婚姻質量的要求便隨之提升。
夫妻之間,不僅要有親人般的熟悉感,還要有深層的情感鏈接。激情、親密和承諾,鐵三角缺一不可。
一邊是日益降低的出軌機會、成本和高漲的欲望,一邊是對維系高濃度情感的要求,矛盾尖銳,晚婚族、恐婚族比例持續上升。
大多數女人依然向往著美好的婚姻,可是,正如我一位閨蜜Lilian所說,看看身邊那些結了婚就化身怨婦的姐妹們,你敢說你一定能幸福嗎?
既然這樣,還不如一輩子像小姑娘一樣談談戀愛就好。雖然沒有法律保障,但起碼情感黏度高啊,還能享受他的呵護備至。
許多已婚或未婚的女人,終日惴惴不安,憂心婚姻、愛情出現問題,或是期待下次人品爆發,找到真愛。在恐懼和期待中往往會忘記,學會預防問題,修復問題,以及從創傷性的關系中走出,才是通向理想婚姻的必經之路。
平淡相守有多難?
那些看星星看月亮,談人生談理想的情侶們,后來都怎么樣了?
甜到發膩的瓊瑤劇橋段,能過得了沒車沒房、前任騷擾、家長反對、分隔異地的重重難關,卻在一地雞毛面前不堪一擊。
就像著名CP小李子和凱特主演的那部電影《革命之路》。天雷地火的相互吸引,高山流水的知音之情,都無力阻止婚后瑣細的現實一點點蠶食掉宏大的夢想。
多少轟轟烈烈的愛情,死在了“終成眷屬”上。
人世間從沒有缺少過真心,稀缺的是良好的相處技能。激情燃燒的愛掩蓋了諸多矛盾,直到雙方進入庸常平淡的婚姻生活,才會一一顯現出來。
不懂得換位思考、各自忙碌缺乏溝通、彼此缺少信任,被認為是婚姻關系的三大殺手。
他鄙視她太黏人,不夠獨立,她認為他冷漠生硬,一點也不體貼。
無法理解彼此行為背后的深層需要,沉浸在自編自演的受害者劇情中,一味地幻滅和受傷。
以事業和社交為借口,壓縮“二人世界”的時間和空間。
擁有各自的獨立空間固然好,但如果你的獨立僅僅是一種自我防衛的手段,那么它為彼此帶來的不會是新鮮感,而是隔閡與孤獨感。
懷疑與不忠的戲碼周期性輪番上演,惡性循環。
疑神疑鬼和裝聾作啞,本質上都是不信任。前者是直接表達懷疑,而后者的潛臺詞是“我知道你一定會背叛我,可是我無力承受,所以選擇逃避”,方式不同,但“有罪推定”的心態如出一轍。
與其說婚姻是愛情的墳墓,不如說它是將浪漫愛情落地生根、轉化為長期關系的考場。
打江山易,坐江山難,是亙古不變的道理。
如何打造童話般的婚姻?
愿得一心人,白首不相離。
即使在這個婚姻問題叢生、出軌成風的時代里,仍然有75.55%的人愿意相信真愛。誰都愛看美好的童話,不過,童話里除了有“王子和公主從此過上幸福的生活”的結局,還有為了真愛披荊斬棘、歷經艱辛、打怪升級的過程。
那么,怎樣的女人才能擁有童話般的婚姻?
她們只是多了一點主動和勇敢,做好了以下3件事:
1、正視權力爭奪期。
最美好的愛情,也免不了要經歷三個階段,激情期、權力爭奪期和整合期。
激情期至多維持3年,然后你就會發現,你的另一半變了,不再每天3個電話噓寒問暖,不再準時接你下班,記不住情人節和各種紀念日,看足球看到天昏地暗,完全無視你……
“差異”是權力爭奪期的關鍵詞,兩性差異、原生家庭差異、生活習慣差異、三觀的差異,構成了沖突的基礎。
與此同時,隨著彼此熟悉程度加深,身體中分泌的血清素水平上升,促使兩人從彼此親密的狀態,趨于客觀、冷靜和疏離,來審視伴侶和關系。
激情期的共生感消失,佳偶變成怨偶,交流以爭吵沖突的方式展開,試圖改造對方。在權力爭奪期,有的夫妻選擇離婚,有的繼續吵架,還有的保持疏離,只有一小部分攜手順利進入整合期,解鎖了更高質量的關系。
我愿意接納彼此的差異,接納關系中的不完美,并且深入地理解自己和對方,保持敞開、信任與分享的狀態。
權力爭奪期很痛苦,你需要面對的不僅是當前的問題,還有各自的舊傷。不要太入戲,適當抽離,看清爭吵背后的真正訴求,尋找更有智慧的解決之道。
2、練習共情。
妻子:“又這么晚回來!你眼里根本就沒有這個家!”
丈夫:“你有病啊!我拼了命工作,不就是為了這個家嗎!”
這場景,似曾相識吧?
妻子借由憤怒來合理化內心的恐懼,她真正想表達的是:“我體驗到了被拋棄和忽視的感受,這挑動了我的不安全感。我希望我們的相處和互動時間可以更多。”
而在丈夫生硬的回應背后,有一個更真實的聲音:“我以努力工作的方式來表達對你的愛與重視,也期待我的付出得到你的認可。”
好心沒好報,大多是由于暴力性的溝通方式。
所以,如果你能在失控發飆之前,先嘗試換位思考,并確定已經足夠了解了對方的真實意思,那么,恭喜你,你兵不血刃地化解了80%以上的沖突。
除了共情他人,還需要學會共情自己。
接納情緒的波瀾之下,那個更深層的傷痛:類似的感受,你在你的生命歷程中是否已經經歷過?當時發生了什么事情?引發了你怎樣的情緒?誠實地對待自己的感受,而不是通過攻擊別人而發泄轉移。
然后,去和你的另一半談談彼此的舊傷和恐懼,建立更深度的信任和默契。
3、適當求助。
一段高質量的關系,有著療愈內在創傷的功效,你可以從中重建自我價值感、安全感,學會非暴力溝通……但是,這要求你的另一半同時承擔父母、心理咨詢師等高難度的角色,還要做到無條件的接納。
我們常常期待天上掉下來一個全知全能的真命天子,從此過上幸福的生活。
這樣的人與關系可遇不可求,對另一半的過度期待也是引發沖突的敏感點。此時,請本著對自己負責的態度,去主動求助專業的咨詢師,獲得更有針對性的幫助。
這樣,你就不必再像長不大的小孩一樣,苦苦向他“討愛”,在希望與失望之間相互折磨。
不要擔心你在自作多情,在單方面地努力變好,而你的另一半只是坐享其成。自我心靈的成長,永遠是一本萬利的投資。
不難為自己,不揣測他人,是親密關系的最好狀態。讓人不安的不是婚姻本身,而是對自己“控場”能力的質疑。
既然沒有“完美婚姻會從天而降,正好砸中我”的自信,不如認認真真地在關系中修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