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太短
作者:paul graham
譯者:魏舒
有少量刪節
人生苦短,誰不知道呢??僧斘疫€是個小孩時,卻沒太當真。真是因為人生短嗎,還是說我們恨的其實是人生如筵席,終究要散場?如果把每個人的生命都延長十倍還會有人覺得它短嗎?當時看來,這個問題是無解的,因而逐漸將它拋之腦后。后來,我有了自己的孩子。成為父親讓我悟出了這個問題的答案,答案就是,沒錯,人生真特么的太短了。
有孩子之后,我學會了把流動不居的時間變成了可測的時間單位,比如,你和你兩歲的孩子就算一年里每周都能見面,這期間所有的周末加起來也不會超過52個。又比如,圣誕老人的傳說只有3-10歲的孩子才會信,所以孩子最多只能體驗8次父母精心為他準備的魔法。線性的時間很難掂量出多與少,那就換一種方式來表示,想象一下你手上握著8枚花生,或者一個書架上只有8本書供你選擇,就能很直觀知道什么叫少得可憐了。
現在你知道了,人生真是短啊。可是知道了這個事實能讓你的生活起什么變化嗎?
于我而言,這變化是翻天覆地。首先,它讓“生命太短,不能浪費在xx上”這句話變得振聾發聵。它不再是演講時的陳詞濫調。只要你真的開始明白“生命太短,不能浪費在xx”上,就必須要倔強地讓自己跟這些事說拜拜。
當我把這個問題拋給自己的時候,第一個從我腦子里蹦出來的詞替換掉那個xx的是——瞎扯淡。你可能會問,什么是瞎扯淡?就是那些因生命太短而千萬不要去做的所有事情的總和,是你人生中的垃圾食品。
過往時間里,你都把時間花在了哪些瞎扯淡上呢,每個人心里肯定有數:可開可不開的會議,毫無建設性的爭論,官僚主義的繁文縟節,對他人過錯的執著,堵車,容易讓人上癮卻對成長無益的消遣。
瞎扯淡跟你扯上關系有兩種方式,一種是硬的,強加給你,一種是軟的,引誘你。強加給你的瞎扯淡有時必須接著,因為你得活下去就要掙錢,掙錢就意味著要做不少破事兒。有時候,越是賺得多的工作,越需要人賤嗖嗖地獻上自己的時間。只是有一些人更加決絕,他們寧愿去賺錢機會少點的地方,但能按照自己的心意生活,徹底遠離那些瞎扯淡的事兒。
當然你不用大動干戈,完全可以在力所能及的小范圍內做一些改變。微調之前,要清楚不同類型的雇主為你準備的瞎扯淡也不一樣,大部分大型機構比較精于扯淡。但只要你把遠離瞎扯淡當作第一要務,就能避免讓老板和同事輕易偷走你的時間。
如果你是自由職業者或供職于一家小公司,你可以通過篩選客戶來遠離瞎扯淡。只要你敢于跟有毒的客戶說“不”,你就能輕松削減生活里的瞎扯淡,而且收入也不會少多少(甚至會多),因為你有更多時間去思考了。
有些瞎扯淡實在是在所難免,但更可怕的是,很多瞎扯淡是你自己招來的,這種瞎扯淡要頑固得多。那些引誘你浪費時間的東西,更具有欺騙性。
一個典型的例子是在網上跟人吵架。有人跟你抬杠,甚至是不懷好意地對你進行人身攻擊。一個人受到攻擊的最直接反應是為自己辯護,可像許多人類本能一樣,這個功能已經適應不了時代了。
在網上跟人撕逼會上癮,但最危險的還不是這個。我以前曾寫過,技術進步的一個副產品是讓我們更容易對喜歡的東西上癮。這也意味我們需要更有意識地去避免“上癮”,要能時刻反觀自身:“難道我真的想用這種方式度過我的時間嗎?”
想避過瞎扯淡,就必須要持續不斷地找出那些我們真正珍視的事情。不同的人珍視的事物不盡相同,大部分人需要很長時間去了解到底什么才是自己最在意的。一小部分人很幸運,在生命的早期就已經知道自己熱愛數學,照顧動物或者是寫作,之后就找到途徑把大把的時間消耗在這些事情上。而絕大多數的平凡人在開始生活時,都有點饑不擇食,手上事情一大把,喜歡的也做,不喜歡的也做,是隨著經驗漸長和時間推移才學會如何區分二者。
年輕人受到的干擾尤其多。對于初高中生,小伙伴怎么看自己好像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事情了。如果去讓成年人反思年輕時哪些事情做錯了,幾乎所有人都會說自己那時候太過在意別人的眼光了。
你真正想做的事情并不一定是那些被稱為重要的事情。跟朋友喝一杯咖啡是你想做的,因為之后你不會覺得這段共處時光是被浪費掉的。
而家中小孩尚且年幼值得你慶幸,因為他們會敦促你把時間花在真正的緊要之處——他們身上。他們會在你刷手機時抓住你的袖子懇求“能和我一起玩嗎?”而極有可能,這是幫你避免荒廢人生的最佳選擇。
生命短暫,并且它經常會出其不意地讓人意識到它的短。你越是覺得什么是理所應當,它就越會悄無聲息地離你而去。你以為你永遠都會有時間爬山,寫書,但突然有一天,你會發現那扇名叫“可能性”的窗戶已經永遠地關上了,沒人通知你。而這些窗戶里,最悲傷的那扇名叫“親人離世”。他人的生命也很短暫。我母親去世后,我好想之前能多陪伴她一些時間啊。我以為她會一直在,她是那樣安靜,以至于讓我產生了這種幻覺。但幻覺不會變成真相。我想很多人會跟我犯一樣的錯誤。
如果不想被時間驚嚇,最常用的辦法是設法覺知它的存在。如果時局不穩,那大家很容易看透生死。但不知道為什么,我并不覺得老去提醒人家死神隨身可能敲門是件好事。更好的辦法是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待這個問題。你要讓自己對真正在乎的事情“急不可耐”,總是等不及要去做、做、做。想去爬山就去,想寫書坐下來就寫,想陪陪媽媽就多去陪,不要等。你甚至都沒必要知道為什么不要等。去做,千萬別等。
我讀過很多書,但最讓我心驚膽戰的不是某本書里的金句,而是一本書的標題:詹姆斯·索爾特的那本《燒日子》(Burning the days)??刹皇敲?,每一天都像一根香煙一樣,燒著燒著就燒沒了?,F在聰明人特別喜歡的一個概念叫“心流”,指的是沉浸在一件事情里,忘記了時間,它其實有個一個心眼很壞的表親,叫“任時間飛逝卻毫無知覺”。
讓時間慢下來也是可能的,我已經做得越來越好了,是孩子救了我。跟年幼的孩子在一起,會有很多特別美好的時刻,讓你不由自主地關注。
我因為母親過世而難過,并不僅僅是因為我特別想念她,而是我覺得有些事情我本可以做卻沒有做。我大兒子馬上就要7歲了,我當然也會想念三歲時的他,但我沒有任何遺憾,因為我們已經擁有了父親與三歲兒子共處的最佳版本。
拒絕瞎扯淡,喜歡就去做,品味分分秒秒。做到這三點,人生苦短也就沒有那么可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