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7-31, 上海
? 維? 心? 說?
這一段《傳習錄》陽明先生說的非常精彩,對每一個人都會有所進益。尤其重要的是,即使是普通人,甚至那些認為是比普通人還要愚鈍的人,都不應該妄自菲薄,相反每個人都有用功的方向,都能成為圣人!
那么這么重要的一段到底說了些什么呢?
原文并不難懂,建議大家可以直接閱讀原文。這里介紹大致意思:
學生問,“要成為圣人可以通過學而達到,但伯夷、伊尹和孔子的才能與能力相比還是有所不同,難道他們都叫做圣人嗎?”
陽明先生說,圣人之所以為圣,只是因為他的心純乎天理而無摻雜一絲一毫人欲。
先生接著以黃金作喻,將人之圣性比喻成黃金的成色,將人之才力比喻成黃金的斤兩,將人之私欲比喻成黃金中的雜質。我們都認為黃金很貴重,貴重的原因在于黃金的成色足,沒有銅鉛等雜質。不管黃金的斤兩有多少,只要它沒有雜質,我們就承認這是一顆純金。同理,不管人的才力大小,只要他去除了私欲,我們就能稱之為圣人。
鎰是古代的重量單位,一般指二十兩,也有說是指二十四兩。在本段《傳習錄》中,先生說,堯舜好比黃金萬鎰,文王、孔子好比黃金九千鎰,夏禹、商湯、武王好比黃金七八千鎰,伯夷、伊尹好比黃金四五千鎰。但他們之間的差別只在于黃金的斤兩差異,而不在于黃金的成色差異。
即使只有一兩的純金,只要成色純正,這和堯舜孔子文王等圣人沒有本質的區別。
所以說,我們不要因為自己的普通平凡而停止追求圣人之道。“人皆可以為堯舜”,這句話是從黃金的成色上來告訴我們,每個人都可以最終煉成和圣人一樣的成色!
這也是“圣人可學而至”的道理,不管個人才能能力如何,只要肯下功夫,就可以成為圣人。只是有些人天資奇佳,能“生知安行”;大部分人普普通通,能“學知利行”;少部分人稍顯慢進,也能“困而勉之”。只要肯下功夫,差別無非是有些人下一分工夫,有些人要下百倍、千倍工夫去實現同樣的目標而已,但往圣目標從來不是高高在上、遙不可及!
那我們應該怎么去下工夫,去提升我們的黃金成色呢?
用先生的話說,“吾輩用力,只求日減,不求日增”。
減什么?減的是我們的私欲,減的是黃金中的雜質。每天減一分私欲,圣人之性越來越明;每天減一分雜質,黃金的成色就越來越純。
所以,才會得到“減得一分人欲,便是復得一分天理,何等輕快脫灑!何等簡易!”的結論。
上面是本段《傳習錄》的主要意思,用學生徐愛的話說,這些解釋足以破現在的儒者知識支離破碎的困惑。
同時,覺晨也想在先生的觀點上加以擴展一下。盡管我們和圣人只是才力上有差異,在圣人之性上都是一樣的。但我們在去除私欲、惟精惟一的過程中,同樣也能提升自己的才力,增加我們這塊黃金的斤兩!
孔子不是生來就是圣人的,也是通過不斷的學習與實踐而最終成為圣人。我們在提升成色的過程中,也能增加自己的斤兩,擴大自己的影響力,讓更多的人認識自己的圣性,引導更多的人向圣人的方向前進。
只是要尤其注意的是,增加斤兩從來不是我們的目標。即使已經增加的斤兩也必須是純金而非雜質。斤兩的增加是我們在追求成色的過程中,通過自己的致良知而逐漸給他人自然而然地帶來的正面的影響。
圣性與才力,猶如黃金成色與斤兩——是純足黃金總會發光,是天生我才必然有用,即使只是一兩之輕也能散發出絕美的心性圣道之光!
原? 文?
希淵問:“圣人可學而至,然伯夷、伊尹于孔子才力終不同,其同謂之圣者安在?”? ?
先生曰:“圣人之所以為圣,只是其心純乎天理而無人欲之雜。
猶精金之所以為精,但以其成色足而無銅鉛之雜也。人到純乎天理方是圣,金到足色方是精。
然圣人之才力,亦有大小不同。猶金之分兩有輕重。堯舜猶萬鎰,文王、孔子猶九千鎰,禹、湯、武王猶七八千鎰,伯夷、伊尹猶四五千鎰。才力不同,而純乎天理則同,皆可謂之圣人。猶分兩雖不同,而足色則同,皆可謂之精金。
以五千鎰者而入于萬鎰之中,其足色同也。以夷尹而廁之堯、孔之間,其純乎天理同也。蓋所以為精金者,在足色而不在分兩;所以為圣者,在純乎天而不在才力也。
故雖凡人而肯為學,使此心純乎天理,則亦可為圣人,猶一兩之金,比之萬鎰,分兩雖懸絕,而其到足色處,可以無愧。
故曰‘人皆可以為堯舜’者以此。學者學圣人,不過是去人欲而存天理耳,猶煉金而求其足色。金之成色所爭不多,則煅煉之工省而功易成;成色愈下,則煅煉愈難。人之氣質清濁粹駁;有中人以上、中人以下;其于道,有生知安行,學知利行。其下者必須人一己百,人十己千,及其成功則一。
后世不知作圣之本是純乎天理,卻專去知識才能上求圣人,以為圣人無所不知、無所不能,我須是將圣人許多知識才能,逐一理會始得。故不務去天理上看工夫,徒弊精竭力,從冊子上鉆研,名物上考索,形跡上比擬。知識愈廣而人欲愈滋,才力愈多而天理愈蔽。正如見人有萬鎰精金,不務煅煉成色,求無愧于彼之精純,而乃妄希分兩,務同彼之萬鎰。錫、鉛、銅、鐵雜然而投,分兩愈增而成色愈下,既其梢末,無復有金矣。”? ?
時曰仁在旁,曰:“先生此喻足以破世儒支離之惑,大有功于后學。”? ?
先生又曰:“吾輩用力,只求日減,不求日增。減得一分人欲,便是復得一分天理,何等輕快脫灑!何等簡易!”
維心說:陽明心學傳習平臺
除原文部分外,文章內容由覺晨原創,版權歸“維心說”所有。轉載請聯系作者覺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