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世紀二十年代,中國興起批儒思潮,認為儒學是中國災難之源,如果不深批儒,中國很可能倒退回帝制時代。在這種思潮上,批儒成為顯學,不批儒似乎不潮流,不批儒似乎不先進。后來內憂外患,中國忙于救亡圖存,批儒之風漸息。
? 到了上世紀中后期,批儒之風又起,儒家儒學儒教被挖了根。改革開放后,儒學似乎有復活跡象,但批儒之風又起,批儒擁儒論戰非常激烈。
? 儒學產生于夏商周,周公是儒學集大成者,到了春秋時期,孔子將之匯總,形成較完整的體系,經孟子、荀子、董仲舒、朱熹、王陽明等不斷創新改造,在適應王朝統治需要同時,漸漸成了一種束縛。
? 盡管如此,儒學做為中國人的心理符號、顯著特征無可否認。中國古代講究道統與法統,單單統過武力或不正當手段獲得統治權,不能完全服眾,需要一種獨立于王權之外的權力加以確認,才算完成真正的統治,儒家就有這種權力,這就是道統。
? 道統與法統互相配合互相制約,皇帝做為世俗統治者,可以代天牧民,但不能代替儒家,完成君師合一。儒家離不開皇權,離開皇權,儒家可能什么都不是,兩者互相利用互相配合互相監督,維系著帝制統治秩序,一直走了兩千多年,直到清王朝覆滅為止。
? 儒家理論很多,其中有優有劣,這方面著述很多,我就不多說。有人批儒重要論點是儒家為帝制服務,是帝國的走狗鷹犬,他教導人們服從王權做皇帝的順民,從而抽云中國人的脊梁,使中國人成為“無脊椎”動物等等。
? 這種觀點似是而非,試問,中國哪種學說不是為帝制服務的?法家、道家、佛家、兵家、陰陽家等等,他們皆是直接或簡接為皇權服務,只是沒有取得正統地位而已。
? 儒家是奴才嗎?最其碼清之前不是或不全是。翻開歷史,孔子盡管一生渴望高官厚祿,一旦發現國君昏暗無力回天時,立刻掛冠而云。漢武帝為李陵叛變所激,誅殺其族,作為飽讀詩書的儒生司馬遷,并未退縮而是直言犯諫,遭了腐刑。東漢未年,宦官專權禍亂朝政,以李膺、陳蕃和太學生郭泰、賈彪為代表的儒生,與權閹集團進行數十年斗爭,他們面對酷刑、死亡,毫不畏懼前仆后繼視死如歸。明未魏忠賢權焰薰天之際,儒生集團東林黨人與魏忠賢黑暗勢力進行艱苦卓絕斗爭。明燕王攻下南京,想讓大儒方孝儒起草詔書,方孝儒不從,朱棣問:“你就不怕誅九族嗎?”,方孝儒說:“就算誅十族也不奉詔”,明成祖讓人將方孝儒弟子湊成一族與方孝儒九族合一塊湊成十族誅殺。于謙、文天祥、陸秀夫、包公、海瑞等忠臣義士,哪個不是儒生?
? ?歷史上飽讀詩書的儒生在朝堂可沒有什么奴才象,皇上說的不對,他們敢于反駁,特別是宋朝,大臣與皇上辯論,唾沫星噴皇上一臉,皇上也沒辦法;明朝大臣也很剛烈,他們堅持原則,就算被庭杖也無所謂。皇帝真是沒辦法,極端情況下還得給大臣送禮,大臣很牛逼,聽說是皇帝送的禮,不收;皇帝捎信,這件事只要你不堅持,就可任首輔大臣,該大臣眼一翻,不行!
? ?儒實際上亡于清。滿人作為異族統治中國后,盡管也將儒家作為道統,但骨子里對儒充滿戒心,首先對儒生從服飾上進行改造。漢人將須發做為父母血脈的象征,滿人通過剪發從內心對儒生進行羞辱這是其二;其三組織刀筆吏對史書、儒家經典進行篡改,對后來者進行洗腦;其四用強力逼迫儒生放棄心中的信念。滿清目的基本達到,有清一朝當庭抗辯的大臣幾乎沒有,放眼望去盡是奴才、犬類,稱為犬儒比較合適。到了清未,內憂外患,放松對儒家迫害,才產生的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譚嗣同、康有為等類儒生,幾乎挽救大清危局。
? ?清亡后,一大批飽讀詩書的學子橫空而出,他們視錢權如糞土,如胡適、蔡元培、劉文典、傅斯年等人,他們是“新時代的舊楷模”(蔣中正語),自他們走后,中國再無儒者。
? ?“天地君親師”集于一身很難,又想到了儒。但此儒非彼儒,此儒對接滿清而非大明大宋大唐,他們是披著儒皮的無骨者!
? ?“唐宋八大家”、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羲之、柳公權、顏真卿、吳道之、吳承恩、施耐庵、曹雪芹等,在中國歷史上不朽者哪個不是儒生?包括那些帝王,做太子時,哪個不讀儒家經典?否定了儒家中國歷史上還剩下什么人?殺人如麻的武將、草莽、閹宦、犬類、虎狼,如果中國僅剩下這些人,是不是亙古如長夜?
? ?中國之所以苦難深重,是因為環境閉塞沒能及時引來先進思想,當中國準備放眼看世界時,宋被元滅,明被清滅,落后戰勝了文明,從此閉關鎖國,一門心思做山大王,異族滅漢同時,也將儒家摧殘的不象樣子。
? ?真的儒生胸懷天下、心系蒼生,他們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敢屈,他們殺身成仕舍生取義,他們骨頭是最硬的,他們是中國脊梁!不少人害怕真儒,將之污名化摧殘得不象樣子,儒者忠君是時代局限性,只要他們明白這一點,換忠君為忠民,局面是否會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