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大學時的輔導員是一個非常有魅力的演說家,幾乎每一次開講都會用極有蠱惑力的語言號召我們多讀書,多多讀書,多多多讀書……
在她的號召下,我們班掀起了一個讀書小熱潮:有一位同學報告說一個星期就讀了六十多本書,另一位更甚,據說曾不眠不休,挑燈夜戰博爾赫斯,裴斯泰洛齊,弗洛伊德……聽得我們瞠目結舌。
這兩位同學在班級里有一定的職務,平時在教室和自習室都很少見到,寢室也是按時熄燈的,我一直很好奇他們是怎么做到的。只準備畢業論文時,在圖書室,我領略了其中一位的讀書狀態。只見他翻開一本嶄新的講義,用各色熒光筆快速地在上面勾畫著,最多幾十秒鐘就翻過一頁,真的是毫無夸張。旁邊堆著幾本成品和散亂的幾支熒光筆。
我當時就震驚了,因為那是不是小說,不是散文,甚至不是詩歌,而是一本幾乎純理論的筆記,我考研時足足啃了兩個星期的呀!后來論文答辯時,他的論文被批得體無完膚。果然~
我不否認有些人的智商的確很高,一目十行者也不在少數。可是作為心智正常的大多數,盲目地追求閱讀數量,真的好嗎?
在這個浮躁的時代,當我們痛批浮光掠影的快餐文化,倡導多多讀書時,是否又會形成另一種形式的快餐呢?
想起不久前的一個新聞,某明星帶孩子去外國參加一個讀書活動,讀書數量最多的可以獲取很樂觀的獎勵。明星于是鼓勵孩子多多讀書,爭取拿大獎。可是很快工作人員便來請他的孩子退出比賽。因為讀書活動的目的是為了讓孩子在讀書時獲得樂趣,可是這個孩子卻一味地為了獲取獎勵而去讀那些比較薄的容易讀完的可是自己卻并不喜歡的書,以至于讀完后也沒有什么思考和收獲。
剛剛走向講臺時,我也運用了一系列的方法鼓勵學生多讀書,可是慢慢地我發現,那些讀書最快的孩子,學習成績并不是最好的。并不是考試機制的問題,而是他看起來讀過了,也圈畫做筆記了,甚至能夠背下來了,可是一旦老師問到其中的內容和情感時,卻是茫然不知。
我們為了什么而讀書?為了升學,為了工作,為了凈化心靈,甚至為了中華崛起都是很好的,也許還是我們太年輕,在別人厚重的人生閱歷面前顯得如此淺薄,所以才希望借助書籍使自己多一點點高度。
可是,請不要為了讀書而讀書。讀書方法可以因人而異,讀書速度也可快可慢,但是一定要有思考,要有收獲。如果只是勾勾畫畫之后便心滿意足地束之高閣,只為了滿足自己某某時間段里讀過多少書的成就感,籍以獲取談資,那么還不如去陽臺上喝杯咖啡,曬曬太陽。
我本人也是經歷過年輕激進的歲月,每天為了某個目的,像打了雞血一樣拼命地翻書。只是突然有一天我開始懷疑我讀書的意義了,經歷過一段時間的修整,當我重新在寫字臺上鋪開書本,安安靜靜地抄寫《論語》的時候,天鵝絨的的窗簾半卷,午后的陽光灑下來,金色的精靈在鋼筆的勾回間躍動,那一刻,我衷心地感到:讀書,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