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為游戲時光專稿,作者周行文,轉載務必保留此行
每一年的E3似乎都在提醒我們,我們這一代人,注定是橫跨著電子游戲最瘋狂生長歷史成長的一代人。從點陣開始,那些淅淅瀝瀝的MIDI之音落在心頭,等到栩栩如生的世界不斷被構建出來,這些隨著游戲長大的人們漸漸成了連接幻想和現實兩個世界的橋梁。
就像很多人在吃酒聊天之余,總是會被其他人問起差不多的問題——你都這么大的人了,還喜歡電子游戲?
好吧,現在這話已經很少有人問了,電子游戲的生長如此迅猛,以至于每個年齡層的各種人士都能找到差不多合適的類型。這樣蓬勃的好時代,讓我們愈發覺得當年認定了這玩意將伴隨自己生活的決定其實沒錯。
曾經有人這樣定義電子游戲,他覺得這東西是一扇留給每個人現實世界通往夢想之地的窗口。這說法太過文藝,不敢亂茍同。仔細想想這么多年對電子游戲的感情,反倒覺得它更像是一個始終很有趣的童年玩伴。即使長大了,也在身邊,依然有趣。只是我們都長大了,留下回憶太多,心中的遺憾和感情漸漸積成潭水。水中折射著曾經熠熠生輝的那些寶貴游戲,讓人如數家珍。
舊時代自有舊時代的好,老游戲也老游戲的優點。那些老游戲有的成了系列延綿至今,有的留在昨天。那些昨日種種留在斷斷續續的日子里,眼看著小伙伴們都成了大朋友。長大之后發現童年的故事說完了,你和我開始背生活這層殼活著……做人不能喜怒形于色,說話要中庸平和,哪怕是自己心中的愛好,還有那些曾經各式美好,也不能隨便展現給別人看了。
是啊是啊,想要留在昨天有多不容易,我們都知道。從點陣到栩栩如生的3D世界,這中間經歷的十幾二十年時光,有多美好有多珍貴,大概也只有這些親歷者自己明了吧?至今日E3,看到鈴木裕站在索尼的展臺上跟大家打招呼,那一瞬間,可能很多人心中都會有些唏噓。如果放在當年SEGA還在為硬件拼殺的年代,有人哪怕是幻想出這場面,大概也會被當成瘋子。
這就是時光的力量,讓人不能不服。
一款《莎木》,一臺Dreamcast。這是SEGA的絕代風華,也是它的時代絕響。
從被人定義成一家硬派廠商開始,SEGA的命運似乎就是一曲悲歌。粉絲忠誠,游戲硬朗,偏偏就是生不逢時。先被任天堂碾壓,又遇到了懂得拓展輕度游戲玩家的索尼。一連多年虧空,硬是到了最終決定退出硬件市場的地步。
不知道還有多少人能記得,當初MD時代之后,《VR戰士》橫空出世。哪怕是看上去讓人不太容易接受的木頭人質感,有板有眼的格斗招式依然帶來讓人從2D世界走向3D的震撼。
也不知道還有多少人能記得,SS上無數經典,創意爆發的年代里,似乎每個制作人都有無窮無盡的想法。相比現在細節上不斷填充的游戲行業,那個時代才真正算得上是讓人覺得電子游戲充滿無限可能的年代:
八極拳在日本青年身上得以完美重現的格斗游戲。
一只奔跑不停息的藍色刺猬。
一心希望奔向世界盡頭的小鎮少年杰斯汀。
兩足戰斗兵器組成的武裝雄獅。
充滿異世界風情的夢幻之星。
與外星人一決高下的舞蹈對戰。
SNK和CAPCOM的不可能之戰。
乃至于……讓人無法確定到底是什么玩法的,那個讓人驚嘆的《莎木》。
很多人都說《莎木》影響了沙盒游戲,這種說法其實也很難推斷是否正確,畢竟在同時代對沙盒有所影響的還有黑島的一些作品。但在那個大家還懵懵懂懂的年代,《莎木》一出現,的確給人一種“我滴個天,這世界的正確打開方式原來是這樣”的強烈感覺。
充滿沖擊力的鏡頭語言,讓人覺得醍醐灌頂的游戲方式,以及技術教科書一樣的畫面。每一個細節都讓人覺得好像提前消費了什么東西,等到幾年后再看同類游戲才驀然發現當年自己接觸到的是個何等可怕的存在。

盡管在這之前,很多人都會說游戲是另一種幻想世界的生活,但對比《莎木》而言,終于有一款游戲真的把現實和幻想連接得如此緊密,以至于人們對這個世界的每個細節都充滿好奇。一種前所未有的體驗,電子游戲的無限可能再一次被驗證,而作品的最終形態中為后面的時代提供了太多可供學習的東西。
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QTE成了很多游戲的標配。但真正第一次大規模使用并不是讓人驚嘆的《戰神》,而是在《莎木》中的反復運用。
動作風格硬朗的戰斗和電影化的敘事鏡頭感現在也不是什么新鮮要素了。但在《莎木》誕生的那個年代,大概很多人都會由衷覺得這玩意真心牛逼,甚至產生膜拜的感覺。
栩栩如生的女主角和幾個人物建模在鑒賞模式里異常美麗,每一個當時看過畫面的人都發出難以置信的贊嘆……如此種種,數之不盡。雖然這些依舊算得上是時代的眼淚,卻已經是帶著某種自豪感的眼淚了。畢竟在這之前從未有人如此認真雕琢過游戲,也未有一部電子游戲在努力表現生活的層層面面。
曾經無數次有人問起,比如像《莎木》這樣的作品。真論及品質又未必如許多3A級作品那樣精致,它究竟好在哪里?這個答案其實非常簡單?!渡尽冯m然在風格上已經細膩了許多,卻依舊是一部延續了SEGA精神的作品。這種精神就是一往無前探索的勇氣。
現在的廠商論及每個IP的創立和延續,各種數據堆出來,認真研討商業前景和可行性。最終作品為了照顧產業周邊,故事一改再改,內容上也是盡量控制。看上去有理有據有節是好事,卻怎么也做不出讓人驚嘆的作品了。
RPG做成FPS,冒險做成FPS,喪尸求生做成FPS……電子游戲是第九藝術,這話年年歲歲有人講,真正做到的作品其實又有多少呢?
我們談論《莎木》,不僅僅是因為《江清日抱花歌》,也不僅僅是因為美麗的玲莎花。是因為真的有人把電子游戲當成藝術品來對待,為此付出自己的名譽,賭上命運。哪怕粉身碎骨也在所不惜。若真論及SEGA留給粉絲們的遺產,這種精神或許才是其精髓所在。
《莎木》消失的那些年里,做為繼承者的《如龍》其實依舊詮釋了SEGA的這種精神。白色西裝的桐生一馬站在自己已經落后了十年的街頭,燈紅酒綠里不合時宜地四處奔走,為的就是心中一念。《如龍》初代中的桐生一馬,就好像站在時代洪流里的SEGA。那個年輕人在時光磨礪之后已經不復年輕,他依然只有用自己的方式面對這個變化過的世界。

在很多人看來,既然《如龍》系列大獲成功,大概這個世界已經不需要《莎木》了吧?
鈴木裕因為《莎木》的巨額虧損最終離開SEGA自創公司,雖然中間有很多不愉快發生,無論他自己本人還是SEGA依然希望能夠延續這個系列。說完故事是對玩家的交代,做出好游戲是對自己的交代。已經五十七歲高齡的鈴木裕不服老地站在這里,告訴全世界他回來了,這何嘗不是SEGA精神的延續。
如今在E3上看到《莎木III》的標題,很多人失聲尖叫,甚至淚流滿面。KS上捐款頁面單日刷破項目啟動的限額兩百萬美刀,這一切看似神奇,仔細溯源的話倒是一點都不讓人驚訝。那些曾經創造了讓人心動故事的作者,那些給人們留下兒時玩伴的藝術家們,他們的粉絲其實從來都不曾遺忘過這些人。
在這一次E3的發布會上,時光的力量擊中了每一個曾經有過回憶的人。《莎木》或許不是最好的游戲,但在很多人心中是最美好的游戲。那些點點滴滴重上心頭的感覺,或許會讓不少人有心情重拾手柄。
玩游戲這件事本身的意義已經被另外的許多東西所取代。那是回憶和青春的加成,也是歲月和歷史的沉淀。當初鈴木裕在用心創造一個充滿東方文化氣息的作品時,甚至不惜去拜訪八極拳大師,乃至于請到了當時紅極日本的賈鵬芳演奏二胡。這些細節碎片在回憶的海中湊成一幅版圖,那是屬于老玩家無比眷戀又深情的一片小世界。
《莎木》的故事說到了一半,這些玩家人生的故事又何嘗不是?人生本就太多戛然而止,有心把故事講完這件事已經足夠幸福?;蛟S這才是很多粉絲愿意給鈴木裕掌聲和淚水的真正原因。十幾年的歷史,已經構成一個人生命中最重要的時光。在這段時間里的小伙伴回來找你玩耍,你愿意跟它一起回顧那段美好時光嗎?
對于那些依舊熱愛電子游戲的人來說,答案應該是肯定的。
借助眾籌平臺,許許多多不曾被希望復活的作品都得以重生。這些在親歷歷史,乃至于自己創造歷史的情懷中尋覓掌聲和淚水的作品,對于眾多玩家來說更多的是回顧那些美好。
其實美好一直都在,它躲在無數屏幕那邊的世界里,它一直在陪伴。
本文轉載自游戲葡萄
請尊重和保護原創內容,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并有意轉載,聯系原作者并取得授權是一條很便捷的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