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套——羊群和草地
假設我有一片草地,我就在我的草地上開始養羊,所以先引入第一只羊,如果第一只羊在我這玩的開心,那證明我的草地是沒問題的,就可以引入更多的羊。
羊多了,自然就會形成頭羊,頭羊才是我們的關鍵,因為一只頭羊可以管理一大群小羊,公司經理有限,所有管好頭羊就行了。
羊多了,狼就有了,我就把羊圈起來,向狼收費。
重點談一下幾個用戶畫像:第一只羊,頭羊,狼。
第一只羊:就是你迎來的第一個用戶,如果他用用就走了,再也不來了,就是死了,說明我提供的草地沒有滿足他,草的質量不行,這時候如果強行再拉更多的羊是沒有必要的,必須先解決草的質量問題。只有當第一只羊玩的開心,能得到即時滿足,才能引入更多的羊。
第一只羊是最關鍵的角色,服務好第一只羊之后,就可以針對同類型用戶去做推廣,打開市場。
頭羊與網絡效應
頭羊:比如論壇的版主,微博的大V,淘寶的店主,重度用戶等。
整個企業的核心資源要圍繞頭羊配置,只要有頭羊就有羊群,企業資源有限,個別小羊表示不滿可以不管。
當草地上出現了頭羊,就代表自組織的開始,你就擁有了網絡效應。
曾鳴再《智能商業20講》中說過,未來商業最核心的雙螺旋即為——數據智能和網絡效應。為什么uber沒有網絡效應?因為uber沒有頭羊,沒有形成自組織,滴滴也同樣,他們都是服務單點的司機和乘客,司機和乘客之間無法產生頭羊,也就沒有網絡效應。
再比如,今日頭條能快速引爆市場,就是因為有給力的頭羊嘛,能快速形成網絡效應擴散,再加上給力的推薦算法,自然能爆火。
當你要評估一個產品或者一家公司的網絡效應有多大時,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去數它有多少只頭羊。
微博有多少個大v,百度貼吧有多少個吧主,淘寶有多少個店家,按照數頭羊的方法來看,他們都具有巨大的網絡效應。
玩社區的基本上都可以用這套用戶畫像去描述。
第二套用戶畫像——大明,笨笨,小閑
第一個畫像是大明,大明是什么?大明是有明確需求的人。比如大學里面男同學買電腦就是大明用戶,推廣做的再好,明星請的再多,如果電腦性能不夠,性價比不高,大明一樣不買賬。
因為大明是個對自己需求有明確了解的人,所以他最依賴的工具就是精準搜索,大明不需要你推送的無關緊要的東西,只想快速找到自己需求中的產品,最早的互聯網產品都是依靠大名用戶開始的。
京東就是專注服務大明的,京東可以依靠自己巨大的體量去擠壓供應商,為消費者提供更低的價格。大明用戶要的也極其簡單:1.搜到自己想要的 2.比價格。所以大明用戶通常并沒有忠誠度,因為他們都是基于理性消費,不會為無謂的營銷買單。
笨笨:有大概的需求,但不明確。
其實可以換句話來說,笨笨用戶有消費的需求,但他不知道買什么。比如升級后的淘寶和小紅書都是這樣,不斷基于算法給你推薦各種產品,滿足你的消費欲。
當確定自己要買的東西之后,通常就會變成大明用戶,上淘寶開始比價格了。
小閑:沒有消費需求,單純打發時間。
例如騰訊的各種服務就是提供給小閑的,qq,微信,王者榮耀等等,所以騰訊的用戶轉化去騰訊視頻,騰訊的游戲沒有問題,但想把用戶轉化去購買,例如早幾年騰訊做過的電商,效果就不行,因為騰訊的用戶沒有這個購買的需求,一個人到你這塊地來是來玩的,打發時間的,結果你突然讓他買東西,他沒有這個預期,所以效果不行。
結合以下兩套用戶畫像,羊其實就是第二套畫像中的大明,笨笨和小閑,服務哪種羊,就要對應提供他們喜歡的草,對癥下藥的提供你的產品,這樣大家才能愉快的玩耍。
羊說完了,狼又是什么?
狼:你打算主要賺誰的錢,誰就是狼。
京東、淘寶主要都是靠擠壓上游掙錢,所以店家就是狼,店家又靠賣給羊產品羊來賺錢。
騰訊主要是靠在個人消費者端賺錢,所以騰訊是一家靠剪羊毛為生的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