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宏祖出生的時候,是萬歷十五年。
在這個特定的年齡出生,真是緣分,但外面的世界,跟徐宏祖并沒有多大關系,他的老家在江陰,山清水秀,不用搞政治,也不怕被人砍,比較清凈。
當然,清凈歸清凈,在那年頭,要想出人頭地,青史留名,只有一條路——考試。
徐宏祖不想考試,不想出人頭地,不想青史留名,他只想玩。
按史籍說,是從小就玩,且玩得比較狠,比較特別,不扔沙包,不滾鐵環,只是四處瞎轉悠,遇到山就爬,遇到河就下,人極小,膽子極大。
此外,他極其討厭考試,長大后,讓他去考科舉,死都不去。該情節,放在現在,大致相當于抗拒高考。
這號人,當年跟今天的下場,估計是差不多,被拉回家打一半死不活,絕無幸免。
然而徐宏祖的父母沒有打他,非但沒有打他,還告訴他,你要想玩,就玩吧,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就行。
這種看似驚世駭俗的思想,似乎很不合理,但對徐家人而言,很合理。
對了,應該介紹一下徐宏祖同志的家世,雖然他的父母,并非什么大人物,也沒名氣,但他有一位祖先,還算是很有名的,當然,不是好名。
在徐宏祖出生前九十年,徐家的一位先輩進京趕考,路上遇到了一位同伴,叫做唐寅,又叫唐伯虎。
沒錯,他就是徐經。
后來的事情,之前講過,據說是徐經作弊,結果拉上了唐伯虎,大家一起完蛋,進士沒考上,連舉人都沒了,所以徐經同志痛定思痛,對坑害了無數人的科舉制度深惡痛絕,教育子孫,要與這個萬惡的制度決裂,愛考不考,去他娘的。
對這段百年恩怨,徐宏祖是否了解,不清楚,但他會用,那是肯定的。更重要的是,徐家雖說沒有級別,還有點錢,所以他決定,索性不考了,出去旅游。
剛開始,他旅游的范圍,主要是江浙一帶,比如紫金山、太湖、普陀山等等。后來愈發勇猛,又去了雁蕩山、九華山、黃山、武夷山、廬山等等。
但這里,存在著一個問題——錢。
旅行家和大俠的區別在于,旅行家是要花錢的,列一下,大致包括以下費用:交通費、住宿費、導游費、餐飲費、門票費,如果地方不地道,還有個挨宰費。
我說過,徐家是有錢的,但只是有點錢,沒有很多錢,大約也就是個中產階級。按今天的標準,一年去旅游一次,也就夠了,但徐宏祖的旅行日程是:一年休息一次。
他除了年底回家照顧父母外,一年到頭都在外面,但就這么個搞法,他家竟然還過得去。
原因很簡單,比如交通費,他不坐火車、也不坐汽車,少數騎馬,多靠步行。
住宿費,基本不需要,徐宏祖去的地方,當年大都沒有人去,別說三星級,連孫二娘的黑店都沒有,樹林里、懸崖上,打個地鋪,也就睡了。餐飲費,也沒有,我考察過,徐宏祖同志去的地方,也沒什么餐館,每次他出發的時候,都是帶著干糧,而且他很扛餓,據說能扛七八天,至于喝水,山里面,那都是礦泉水。
門票費也是不用了,當年誰要能在徐宏祖同志去的地方,設個點收門票,那只能說明,他比徐宏祖還牛,該收。
挨宰費是沒有的,但挨宰是可能的,且比較敞亮,從沒有暗地加價坑錢,都是拿刀,明著來搶。要知道,沒門票的地方,固然沒有奸商,卻很可能有強盜。
據本人考證,徐宏祖最大的花銷,是導游費用。作為一個旅行家,徐宏祖很清楚,什么都能省,這筆錢是不能省的,否則走到半山腰,給你挖個坑,讓你鉆個洞,那就休息了。
就這樣,家境并不十分富裕的徐宏祖,穿著儉樸的衣服,沒有隨從,沒有護衛,帶著干糧,獨自前往名山大川,風餐露宿,不怕吃苦,不怕挨餓,一年只回一次家,只為攀登。
從俗世的角度,徐宏祖是個怪人,這人不考功名,不求做官,不成家立業,按很多人的說法,是毀了。
我知道,很多人還會說,這種生活荒謬,是不符合常規的,是不正常的,是缺根弦的,是精神有問題的。
我認為,說這些話的人,是吃飽了,撐的,人只活一輩子,如何生活,都是自己的事,自己這輩子渾渾噩噩地沒活好,厚著臉皮還來指責別人,有多遠,就去滾多遠。
徐宏祖旅行的唯一阻力,是他的父母。他的父親去世較早,只剩他的母親無人照料。圣人曾經教導我們:“父母在,不遠游。”
所以在出發前,徐宏祖總是很猶豫,然而他的母親找到他,對他說了這樣一番話:
“男兒志在四方,當往天地間一展胸懷!”
就這樣,徐宏祖開始了他偉大的歷程。
他二十歲離家,穿著布衣,沒有政府支持,沒有朋友幫助,獨自一人,游歷天下二十余年,他去過的地方,包括湖廣、四川、遼東、西北,簡單地說,大明十三省,全部走遍。
他爬過的山,包括泰山、華山、衡山、嵩山、終南山、峨眉山,簡單地說,你聽過的,他都去過,你沒聽過的,他也去過。
此外,黃河、長江、洞庭湖、鄱陽湖,金沙江、漢江,幾乎所有江河湖泊,全部游歷。
在游歷的過程中,他曾三次遭遇強盜,被劫去財物,身負刀傷,還由于走進大山,無法找到出路,數次斷糧,幾乎餓死。最懸的一次,是在西南。
當時,他前往云貴一帶,結果走到半路,突然發現交通中斷,住處被當地土著圍困,過了幾天,外面又來了明軍,又開始圍,圍了幾天,就開始打,打了幾天,就開始亂。徐宏祖好歹是見過世面的,跑得快,總算順利脫身。
在旅行的過程中,他還開始記筆記,每天的經歷,他都詳細記錄下來,鑒于他本人除姓名外,還有個號,叫做霞客,所以后來,他的這本筆記,就被稱為《徐霞客游記》。
崇禎九年(1636),五十歲的徐宏祖決定,再次出游,這也是他的最后一次出游,雖然他自己沒有想到。
正當他考慮出游方向的時候,一個和尚找到了他。
這個和尚的法號,叫做靜聞,家住南京,他十分虔誠,非常崇敬雞足山迦葉寺的菩薩,還曾刺破手指,血寫過一本《法華經》。
雞足山在云南。
當時的云南雞足山,算是蠻荒之地,啥也不通,要去,只能走著去。
很明顯,靜聞是個明白人,他知道自己要一個人去,估計到半路就歇了,必須找一個同伴。
徐宏祖的名氣,在當時已經很大了,所以他專門找上門來,要跟他一起走。
對徐宏祖而言,去哪里,倒是個無所謂的事,就答應了他,兩個人一起出發了。
他們的路線是這樣的,先從南直隸出發,過湖廣,到廣西,進入四川,最后到達云貴。
不用到達云貴,因為到湖廣,就出事了。
走到湖廣湘江,沒法走了,兩人坐船準備渡江。
渡到一半,遇上了強盜。
對徐宏祖而言,從事這種職業的人,他已經遇到好幾次了,但靜聞大師,應該是第一次。此后的具體細節不太清楚,反正徐宏祖趕跑了強盜,但靜聞在這場風波中受了傷,加上他的體質較弱,剛撐到廣西,就圓寂了。
徐宏祖停了下來,辦理靜聞的后事。
由于路上遭遇強盜,此時,徐宏祖的路費已經不足了,如果繼續往前走,后果難以預料。
所以當地人勸他,放棄前進念頭,回家。
徐宏祖跟靜聞,是素不相識的,說到底,也就是個伴,各有各的想法,靜聞沒打算寫游記,徐宏祖也沒打算去禮佛,實在沒有什么交情。而且我還查過,他此前去過雞足山,這次旅行對他而言,并沒有太大的意義。
然而他說,我要繼續前進,去雞足山。
當地人問:為什么要去。
徐宏祖答:我答應了他,要帶他去雞足山。
可是,他已經去世了。
我帶著他的骨灰去。答應他的事情,我要幫他做到。
徐宏祖出發了,為了一個逝去者的愿望,為了實現自己的承諾,雖然這個逝去者,他并不熟悉。
旅程很艱苦,沒有路費的徐宏祖背著靜聞的骨灰,沒有任何資助,他只能住在荒野,靠野菜干糧充饑,為了能夠繼續前行,他還當掉了自己所能當掉的東西,只是為了一個承諾。
就這樣,他按照原定路線,帶著靜聞,翻閱了廣西十萬大山,然后進入四川,越過峨眉山,沿著岷江,到達甘孜松潘。
渡過金沙江,渡過瀾滄江,經過麗江,經過西雙版納,到達雞足山。
迦葉寺里,他解開了背上的包裹,拿出了靜聞的骨灰。
到了。
我們到了。
他鄭重地把骨灰埋在了迦葉寺里,在這里,他兌現了承諾。
然后,他應該回家了。
但他沒有。
從某個角度講,這是上天對他的恩賜,因為這將是他的最后一次旅游,能走多遠,就走多遠吧。
他離開雞足山,又繼續前行,行進半年,翻越了昆侖山,又行進半年,進入藏區,游歷幾個月后,踏上歸途。
回去沒多久,就病了。
喜歡鍛煉的人,身體應該比較好,天天鍛煉的人,就不一定好,旅游也是如此。
估計是長年勞累,徐宏祖終究是病倒了,沒能再次出行。崇禎十四年(1641),病重逝世,年五十四。
他所留下的筆記,據說總共有兩百多萬字,可惜沒有保留下來,剩余的部分,大約幾十萬字,被后人編成《徐霞客游記》。
在這本書里,記載了祖國山川的詳細情況,涉及地理、水利、地貌等情況,被譽為十七世紀最偉大的地理學著作,翻譯成幾十國語言,流傳世界。
本文摘自《明朝那些事兒》,當年明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