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了一個超級戳心的演講。
同時,在大熊逆襲會的社群里,看到很多人講述自己過往的奮斗經歷,不免產生較大的感觸,因而希望能把自己所想所悟分享出來。
可以搜索一下“不要讓別人帶跑了你人生的節奏”
在交頭接耳、如此嘈雜的年級大會上
一位校長正在教學生們做人的道理
他在講臺前激情昂揚地
為學生們規劃美好而又整齊劃一的人生
今天是一個新的開始
它將開啟你們今后的余生
兩年后,你們將會完成A-levels學業
再過三年,你們將會去到想去的國家
上自己想上的大學
再過五年,你們將會開啟職業生涯
或許會進入頂尖公司工作
然后結婚買房
十年之后,你的人生將會安定下來
再過十五年,你的人生軌跡將會定型”
這一切聽起來如此令人向往
直到臺下有一個男生突然地舉手打斷
“我認為你說的這一切都是錯的”
有人21歲畢業,到27歲才找到工作
有的人25歲才畢業
但馬上就找到了工作
有的人沒上過大學
卻18歲就找到了熱愛的事
有的人一畢業就有好工作
賺很多錢卻不開心
有的人選擇間隔年去尋找自我
有的人16歲就清楚自己要什么?
卻在26歲改變想法
有的人有了孩子,卻還是單身
有的人結了婚,卻等了10年才生孩子
有的人身處一段感情,愛的卻是別人
有的人明明彼此相愛,卻沒有在一起
人生中的每一件事都取決于我們自己的時間
你身邊的朋友也許遙遙領先于你
也許有些落后于你
但凡事都有它自己的節奏
他們有他們的節奏
你有你自己的
耐心一點”
庫班25歲的時候還在酒吧做酒保
被拒12次后,JK.羅琳32歲才出版了哈利波特
Ortega到39歲才創辦了Zara
馬爸爸35歲才創立了阿里巴巴
摩根.弗里曼52歲才迎來演藝事業的大爆發
理查德.布蘭森34歲才創辦維珍航空”
25歲才拿到文憑依然值得驕傲
30歲沒結婚,但過得快樂也是一種成功
35歲之后成家也完全可以
40歲買房也沒什么丟臉的
不要讓任何人打亂你的人生節奏
因為愛因斯坦曾經說過:
"Not everything that counts can be counted,
and not everything that's counted truly counts."
并不是每一件算出來的事都有意義
也不是每一件有意義的事都能夠被算出來
看完這個視頻,我相信很多人跟我一樣的反應,連連點頭,繼而又陷入深思:我認可每個人的人生都有自己的節奏,但是,我們應該如何找到自己的人生節奏呢?
人生先有密度,才有高度
我聊過的朋友,我大概分了2類。
一種是,什么也不想,但是踏踏實實在做的人。
另一種是,迷迷糊糊,但是也在努力思考人生節奏,尋找到之后鉚足了功夫去做的人。
前者之所以有成就是因為不管外界發生什么,做好了自己的事情,深耕了自己所在的領域,當具備成功的條件時,自然也就有所成就了。后者即使迷茫,但是也是在迷茫中撥云見日,找到之后踏實肯干,從而造就了今天的自己。
然而,做人都是頭一回,沒有誰的人生可以重來,如果想盡快找到我們的節奏,讓我們的所期望的人生的試錯成本更低,我們就要去模仿,就要去學習,去總結我們身邊人的節奏,從而發掘我們自己的人生節奏。
對于不是那么專業的普通人而言,我們畢業之后,都是迷茫狀態,懷揣著的只有激情和夢想。
我們根據自己的判斷,扎進一個行業,有的渾渾噩噩,有的掙扎換工作,也有的不以為意,佛系的選擇著。
然而,過去的一切選擇造就了現在的我們,我們應該在前半程盡快選擇自己所喜歡或者擅長的行業,選擇行業即選擇賽道,只有賽道選對了,我們才可能提高我們的效率。而,賽道的選擇并非那么容易,需要我們在前期有一個試錯的時間,這也會產生成本,因而在試錯的過程中,我們要專注,要深入,真的明白自己想要什么。
找到自己所喜歡或者擅長的領域之后,需要做的就是深耕這個領域,人生總是先有密度,然后才有高度,但凡,走上人生巔峰的人,無不是在自己所屬領域有所感悟的人。
找準自己的位置,世界會推著你前進
暴風影音創始人馮鑫說過一句話,大意是:你要去找到自己在天地之間的位置,這時候就會有力量出來推著你往前走。
有人說,找到對的方法,賺錢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而沒有找到對的方法的人,從來都會覺得賺錢是一件很難的事情。
財富的本質是價值互換,只有當你能夠提供足夠的價值了,那么財富只是一種很自然的結果。因而,找準自己的位置,就需要自己在所屬領域中,不斷深耕,打磨自己的價值,不斷提高自己的價值,這也是為什么我們應該不斷成長的原因。
成長,即是價值增長。當價值突破了一個點,這個世界會看到你,并且推著你前進。
但是,只有你經歷過,才會相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