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ORID,是一種思維方法,這種方式可以用在職場、組織的討論,也可以用于個人的高品質思維上。本文討論的是,如何用這種方法,來深刻地領會閱讀的內容。
ORID分別代表四個過程:
感知
響應
判斷
決定
關于ORID的理論部分,大家可以參看我的文章《用ORID 回顧思考,讓你通過有效思維變得更卓越》。下面我們討論如何把ORID應用到閱讀學習中。
O:是指對客觀事物的感知,如果用在讀書上,當然就是對書中對內容的感知。包括哪些文字詞匯句子引起注意?這一部分的內容,從腦科學的角度來講,就是右腦思維。
比如,我在閱讀《把時間當作朋友》一書的《學習》章節的時候,當我把書本合上,大腦中浮現出的詞匯是:
經驗
試錯
觀察
閱讀
思考
經驗的局限,個人,群體,
溝通障礙。
效率
自學。閱讀、檢索,寫作,實踐。
開放心態、學習進程。
R:是章節中的內容讓你聯想到什么?也就是對書中你有印象的文字,詞匯,句子的響應。哪里讓你不舒服?哪里讓你豁然開朗?哪里讓你疑惑?哪里最吸引你?,這一部分,就是這本書給你的直觀感受,看了書以后,讓你產生的最直接的,不經過思考的反應。這部分,在大腦的認知過程中體現的也是右腦思維,是進一步的右腦思維。把感知部分便成了反映。
《把時間當作朋友》中的《學習》一章,給我的直觀印象是:
不同的經驗導致溝通太難了。學習反人類,關于學習進程非常吸引我。關于檢索部分非常吸引我,學習跟效率的關系。開發心態很重要。閱讀不等于理解,經驗導致片面。
I:則是對前兩個部分(我們感知到的詞匯,句子,以及對這些句子的感知,也就是反映)的內容進行深入思考,利用我們大腦的思維能力,也就是左腦的能力,來對現象進行分析。通過分析,獲得一些有用的認知。比如:這段文字想要告訴我們什么思想?它對我們有什么意義?等等。
這種分析,當然是基于你的大腦中本來已有的認知,再跟剛剛獲得的新感知以及感知的反映進行相互作用。說得簡單一點,就是用你大腦已經明白的知識,對剛剛看到的知識進行理解。
比如說,別人告訴你這是一棵蘋果樹,而你大腦中已經有了蘋果可以吃的認知,你就會得出這棵樹的果實可以吃的判斷結論。然后你會獲得新的認知,你知道了蘋果樹長的什么樣子,葉子是什么樣的,有多高,多大,當以后再看到蘋果樹,你就不用別人告訴你這是蘋果樹,你直接就能夠判斷了。
我們繼續對《把時間當作朋友》一書的《學習》章節進行I的說明。
學習,是效率的源泉。當你學會了一種技能,就可以讓你用這項技能,提高你的效率,比如你學會打字,就能加快輸入時間。但是很多人并沒有真正學會打字,所以,永遠用低級的方式,很慢地輸出。
我們通常的學習方法,包括親身體驗方式,有經驗,試錯,觀察等。這些方法,不能達到更深入的理解客觀世界,那么更好的方法,就是通過學習別人的體驗觀察等結果,那就是閱讀,思考。如何才是有效的閱讀?當然是。。如何才能有效地思考。思考要開放的心態,不能選擇性接受。選擇性接受,就是只接受熟悉的,我們能理解的。這種方式會限制我們的思考,而這種接受我們不熟悉的不理解的東西,就是反正常思維的方式,或者叫反人性。一反人類的本性,那種不愿意接觸未知的東西的本性。
關于經驗,我們必須承認有個人的局限,也有集體的局限,也就是說,不僅我們個人的經驗可能是錯的,就是集體的經驗也可能是錯的。所以要獲得正確的認知,必須開放我們的心態來接受那些跟我們不一樣的東西。這是本節的洞見(Insight)。
溝通的障礙本質,就來源于我們的個人以及集體的局限。比如當初的地心說的局限,導致了跟日心說無法對話。這是集體的局限。個人局限就更多了,毋庸贅言。
自學的幾個過程,包括閱讀理解、檢索、寫作、實踐。這個過程中,閱讀和理解是兩件事,很多人的學習停留在閱讀階段,根本就沒有理解。
檢索的價值,我深有體會,當你學會了檢索,你就能夠更深入地學習一種知識。目前發達的網絡,給了我們檢索的巨大空間,而一個人如果沒有檢索能力,就太吃虧了。這里要特別提出的是,并不是你在百度上填上關鍵詞就算是會檢索了,這一點跟學習打字一樣,并不是你能打字,就算你會打字。檢索的能力差別,是數量級的巨大差別。所以,李笑來把檢索專門做為一節來講解,意義重大。而這種能力,也是反人性的能力,因為人性的角度來看,會來也就行了,沒人會追求境界的高低。
學習的進程,非常重要,人們通常的理解,一分耕耘,一分收獲,其實是錯的,這也是反人性反常識的內容。一分耕耘可能0.1分收獲,甚至沒有。所以就會有很多人覺得自己怎么老是沒有進步呢?其實并不是沒有進步,而是,學習這東西就是這樣的過程,并不是線性的,而是曲線,折線,進3步,退2步,再進3步,退一步,就是這樣的一種螺旋上升的過程。很多人沒有認識到這一點,當覺得學習沒有什么成績的時候,就停止了腳步,功虧一簣。
寫作對學習的作用,也毋庸贅言??梢蕴岣哒Z言組織,邏輯思維,甚至得出結論的作用。寫作也算是一種實踐過程。另一種實踐,就是把學到的東西用到自己要解決的問題中去。
D:就是對書中這段內容,我們得出怎樣的結論?它啟發我們做怎樣的改變?如果讓我們總結文字內容,我們給這段內容起一個怎么的名字來概括?
這一部分的價值,就是我們通常說的“輸出”,就是學以致用。
這段文字,對我來講,有兩個啟發。第一個就是關注反常識的方法,反常識的方法可以解決本質的問題。比如開放心態。普通的邏輯,是用自己已有的知識,去感知學習新知識,這樣的方法會導致片面的尋找自己跟自己大腦內的知識有關聯的部分來互相作用,反常識的做法就是開放心態,接受新東西。
我們都不愿意承認自己的無知,自己的經驗有限。而認識到自己的經驗有限,就是反常識反人性的思維。這種思維才有價值。
這個章節告訴來我們思考要開放心態,但是沒有具體告訴我們如何思考才是智慧的,有效的。這一部分,就是提出的問題,在其他部分去解決。
關于寫作的部分,也沒有詳細的說明,需要去讀其他部分來獲得答案。
我覺得這個章節的洞見就是:
檢索部分
學習的進程部分
開放的價值
以上,我們用ORID的方法,對閱讀《把時間當作朋友》的《學習》整個過程。運用了ORID的感知、反映、判斷、決定這四個部分,這其實就是我們人類正常感知世界掌握世界的最原始的最自然的方式。從感官感受,到大腦直覺,到分析判斷,到得出結論。
關于《把時間當作朋友》的書籍,大家可以到李笑來老師的網站“知筆墨”去查找。百度可以搜索

以后,我還會持續用ORID方式來閱讀書籍,有興趣的朋友請持續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