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影響需求量的因素
分類
需求可以分為單個需求和市場需求。
單個需求:指單個消費者對某種商品的需求。
市場需求:指消費者全體對某種商品需求的總和。
需求規律的含義:當影響商品需求量的其他因素不變時,商品的需求量隨著商品價格的上升而減少,隨著商品價格下降而增加。這就是我們常說的需求規律。只有向右下傾斜的需求曲線才符合需求定理。而吉芬商品與需求定理在邏輯上是不能并存的。
影響需求的7大因素:
1、商品本身價格。一般而言,商品的價格與需求量成反方向變動,即價格越高,需求越少,反之則反是。
2、替代品的價格。當所謂替代品是指使用價值相近,可以互相替代來滿足人們同一需要的商品,比如煤氣和電力等。一般來說,相互替代商品之間某一種商品的價格提高,消費者就會把其需求轉向可以替代的商品上,從而使替代品的需求增加,被替代品的需求減少,反之亦然。
3、互補品的價格。所謂互補品是指使用價值上必須互相補充才能滿足人們某種需要的商品,比如汽車和汽油、家用電器和電等。在互補商品之間,其中一種商品的價格上升,需求量降低,會引起另一種商品的需求隨之降低。
4、消費者的收入水平。當消費者的收入提高時,會增加商品的需求量,反之則反是,劣等品除外。
5、消費者的偏好。當消費者對某種商品的偏好程度增強時,該商品的需求量就會增加,相反偏好程度減弱,需求量就會減少。
6、消費者的預期(對未來商品的價格以及對自己未來收入的預期)。當消費者預期某種商品的價格即將上升時,社會增加對該商品的現期需求量,因為理性的人會在價格上升以前購買產品。反之,就會減少對該商品的預期需求量。同樣的,當消費者預期未來的收入將上升時,將增加對商品的現期需求,反之則會減少對該商品的現期需求。
7、消費者規模。 當消費者的數量增加時,需求隨之增加,反之則少。
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是行為科學的理論之一,由美國心理學家亞伯拉罕·馬斯洛在1943年在《人類激勵理論》論文中所提出。書中將人類需求象階梯一樣從低到高按層次分為五種,分別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
第一層次:生理上的需要
呼吸-水-食物- 睡眠-生理平衡-分泌?。?性
第二層次:安全上的需要
人身安全- 健康保障- 資源所有性- 財產所有性- 道德保障?。?工作職位保障-家庭安全
第三層次:情感和歸屬的需要
友情?。?愛情?。?性親密
第四層次:尊重的需要
自我尊重?。?信心- 成就-對他人尊重-被他人尊重
第五層次:自我實現的需要
道德-創造力-自覺性-問題解決能力-公正度-接受現實能力
二、滿足需求為第一步:4PS
4PS意指:product(產品)、place(渠道)、price(價格)、package(包裝)、service(服務)
常見的理論分為:
4P是營銷學名詞,美國營銷學學者麥卡錫教授在20世紀的60年代提出“產品、價格、渠道、促銷”4大營銷組合策略即為4P。產品(product) 價格(price) 渠道(place) 促銷(promotion)四個單詞的第一個字母縮寫為4P。
4C的內涵與應用
消費者( consumer) 、成本( cost) 、便利( convenience) 、溝通( communication)
4R的內涵與應用
Relevance(關聯)、Reaction(反應)、Relationship(關系)和Reward(回報)
4V營銷理論
差異化(Variation)、功能化(Versatility)、附加價值(Value)、共鳴(Vibration)
4I理論
Interesting趣味原則、Interests利益原則、Interaction互動原則、Individuality 個性原則
4S 的內涵與應用
滿意( satisfaction) 服務微笑服務待客( SERVICE) 速度( speed) 誠意( sincerity)
后來“大市場營銷”(Megamarketing)誕生了"6P".產生的背景:世界經濟的滯脹現象,貿易保護主義抬頭,國際市場營銷環境的惡化(80年代后) 企業營銷活動不但要適應環境,還要為企業創造良好的市場營銷環境,把公共關系、政治力量也做為企業的可控因素運用,以創造良好的營銷環境。 重視企業與外部環境的關系。強調了人對環境的能動性。突破了市場營銷中不可控因素的觀念。 定義:產品(Product)、價格(Price)、渠道(Place)、推廣(Promotion)、政治力量(Political Power)與公共關系(Public Relations)是為6P.
從這里面提取普通大眾的滿足需求的基本為3p要素+ps:合適的產品+合理的價格+匹配的渠道
+ps包裝和服務,也是隨著消費升級,做為最基本的包裝和服務已經融入到滿足這一條件中。
三、挖掘需求必備步:STP戰略+3C分析 +SWOT分析
既可作為啟動步驟,也需作為反饋步驟,達到一個動態的循環
STP戰略中的S、T、P三個字母分別是Segmenting、Targeting、Positioning三個英文單詞的縮寫,即市場細分、目標市場和市場定位的意思。STP營銷是現代市場營銷戰略的核心。
市場細分的基本原理與依據:市場是商品交換關系的總和,本身可以細分,消費者異質需求的存在
企業在不同方面具備自身優勢
1、細分消費者市場的基礎
地理細分:國家、地區、城市、農村、氣候、地形
人口細分:年齡、性別、職業、收入、教育、家庭人口、家庭類型、家庭生命周期、國籍、民族、宗教、社會階層
心理細分:社會階層、生活方式、個性
行為細分:時機、追求利益、使用者地位、產品使用率、忠誠程度、購買準備階段、態度。
2、目標市場策略:根據各個細分市場的獨特性和公司自身的目標,共有三種目標可供選擇。
1)無差異市場營銷
指公司只推出一種產品,或只用一套市場營銷辦法來招徠顧客。當公司斷定各個細分市場之間很少差異時可考慮采用這種大量市場營銷策略。
2)密集性市場營銷
這是指公司將一切市場營銷努力集中于一個或少數幾個有利的細分市場。
3)差異性市場營銷
指公司根據各個細分市場的特點,相應擴大某些產品的花色,式樣和品種,或制定不同的營銷計劃和辦法,以充分適應不同消費者的不同需求,吸引各種不同的購買者,從而擴大各種產品的銷售量。
3、市場定位
市場定位是指企業針對潛在顧客的心理進行營銷設計,創立產品、品牌或企業在目標顧客心目中的某種形象或某種個性特征,保留深刻的印象和獨特的位置,從而取得競爭優勢。
市場定位需要企業根據目標市場上同類產品競爭狀況,針對顧客對該類產品某些特征或屬性的重視程度,為本企業產品塑造強有力的、與眾不同的鮮明個性,并將其形象生動地傳遞給顧客,求得顧客認同。
目的:市場定位的實質是使本企業與其他企業嚴格區分開來,使顧客明顯感覺和認識到這種差別,從而在顧客心目中占有特殊的位置。
市場定位與產品差異化盡管關系密切,但有著本質的區別。市場定位是通過為自己的產品創立鮮明的個性,從而塑造出獨特的市場形象來實現的。一項產品是多個因素的綜合反映,包括性能、構造、成分、包裝、形狀、質量等,市場定位就是要強化或放大某些產品因素,從而形成與眾不同的獨特形象。產品差異化乃是實現市場定位的手段,但并不是市場定位的全部內容。
需要指出的是,市場定位中所指的產品差異化與傳統的產品差異化概念有本質區別,它不是從生產者角度出發單純追求產品變異,而是在對市場分析和細分化的基礎上,尋求建立某種產品特色,因而它是現代市場營銷觀念的體現。
3C模型簡介編輯
3C戰略三角模型(3C's Strategic Triangle Model)即
1. 公司自身(Corporation)。
2. 公司顧客(Customer)。
3. 競爭對手(Competition)。
只有將公司、顧客與競爭者整合在同一個戰略內,可持續的競爭優勢才有存在的可能。 大前研一將這三個關鍵因素稱作為3C或戰略三角。
SWOT分析法
SWOT分析法是戰略管理理論中最常見的分析工具之一,它是一種綜合考慮企業外部環境和內部條件的各種因素,進行系統評價,從而選擇最佳經營戰略的方法。其中,S是指企業內部所具有的優勢(Strengths),W是指企業內部所具有的劣勢(Weaknesses),O是指企業外部環境的
機會(Opportunities),T是指企業外部環境的威脅(Threats)。對于品牌定位的前期調研與分析而言,
SWOT分析工具同樣也是適用的,只不過此時所分析的對象更加微觀,它主要集中在與企業品牌相關的內容。
四、引導需求:TTPV
TTPV:time(時間)+theme(主題)+Promotion(營銷)+Vision(視覺)
在上市時間和產品生命周期內,通過一定的主題表現,結合營銷方式,通過視覺呈現,達到引導顧客需求的目的。
營銷策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