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時代,健康和好身材,是大家越來越關注的東西,而對于發(fā)胖,很多人也都很關心,我們之所以變的那么胖,究竟是因為吃的多了?還是動的少了?
不可否認,人這種生物,在近百年來,肯定是胖了……至于胖背后的原因,我們一直說,是由于人造環(huán)境引起的。100年來的物產豐富,使得我們吃喝無憂,日常攝入大大增加;而科技的進步,也讓足不出戶看世界可以輕松實現(xiàn),使得人類的活動量大大減少。
如果問,我們?yōu)槭裁磁至耍績煞矫娴脑蚨加校隙]跑。畢竟飲食和運動都是影響體重增長,很重要的因素。
不過,這兩項哪個對影響體重增長更重要呢?以前大家肯定認為,吃的重要性要大的多,因為吃得多自然讓你更胖,而坐著不動則沒那么大影響……
然而,現(xiàn)在的研究發(fā)現(xiàn),也許是運動少了,才讓我們越來越胖。
1/運動,比飲食對體重增長更相關?
美國南卡羅來納大學的研究人員,研究對比了近5000名不同年齡段的男女,運動習慣和飲食習慣對其體重、腰圍的影響①。
研究對象特點
男性2587名,女性2412名,分布在20-70及以上的不同年齡層
可以看到,不同年齡組的人,隨著年齡升高,運動程度更低,而飲食質量則相對更高。另外,幾乎所有年齡組的人,其體力活動程度都與BMI和腰圍呈負相關。而膳食質量卻只在小部分年齡段里呈負相關(30-39歲,50-59歲)。
也就是說,相比膳食質量,運動對體重的影響,關系更為密切,運動減少比飲食增加更容易令人胖。
但是,這是為什么呢?
2/多吃,就能一直胖?
人的體重其實都是有設定點的,這我們以前都談過,設定點就是讓你即使少吃,甚至不吃也瘦不下來的主要原因。
而同樣的,這個設定點雖然讓你減不了肥,但也不會讓你輕易胖起來。
北卡羅萊納大學的研究人員就發(fā)現(xiàn),在1977-2006年之間,平均每人每日攝入的卡路里增加了570大卡②,用1磅脂肪包含3500大卡來計算,那么從2006到2015年,平均每人應該增加535磅純脂肪!
然而我們并沒有長那么多肉,這其實就說明,你的體重,并不是光由你吃下去的多少食物來決定的。無論你多吃還是少吃,身體都會通過調節(jié)各種激素分泌和身體管理系統(tǒng),來讓你的體重盡量保持不變。
比如有研究就指出,如果節(jié)食時身體會主動減少卡路里支出和消耗③,那么當食物攝入極大豐富時,身體也會通過飽食中樞來調節(jié)能量攝入,讓你有飽腹感從而減少進食,并且通過增加脂肪消耗,來避免能量囤積④。
還記得我們在BBC精選“瘦人吃不胖的秘密“里面提到的嗎,當被要求吃過多身體不需要的食物,并且在吃飽后仍不停進食時,所有人都覺得很難受,這也就是身體為了阻止過度進食,而作出的自然防御反應。
另外,當攝入增加時,即使在什么運動也不允許做的情況下,身體可能也會通過增長肌肉來消耗掉多余的熱量。
而如果忽略掉身體的這些調節(jié)機制,現(xiàn)代人的體重應該是現(xiàn)在的30-80倍!
也就是說,實際上,人吃胖自己是會有上限的。如果你動的少,身體不需要過多能量,自然也就吃的少了,就算吃多了,你也不會因此沒上限的長肉長脂肪……要不然那些瘦子們也不用每天絞盡腦汁想著怎么長肉了
3/多吃不一定會胖,那少動呢?
上面我們說了,不管你吃多吃少,你胖或不胖,還得由身體說了算,這也就是所謂的體重設定點:身體會根據你的綜合行為+環(huán)境來判斷,到底怎么樣的體重對你的生存更有優(yōu)勢。
那運動又會對體重有什么影響呢?簡單說,體力活動就是調節(jié)設定的的關鍵,是決定你是胖子還是瘦子的主要因素。
研究發(fā)現(xiàn),如果體力活動每天減少100大卡,你的體重就會相應的明顯增加。而自1960年起,人們的體力活動平均下降142大卡/天,所以相應的,人們的體重也上升了。⑤
同樣的,有數(shù)據表明,美國人在過去十年里,吃的更少了,肥胖率卻更高了,而這其中的主要原因就是,人們的活動量減少了,生活方式更加久坐不動……
所以,想要不發(fā)胖,最佳方式自然是動起來!
至于運動方式,對于久坐不動的人,無論是從降低體脂,還是從提高基礎代謝,力量訓練都是更有效的方式,可以讓我們的身體朝著更少地儲備體脂的方向發(fā)展,也更有利于持續(xù)減脂。
另外,對于初學者來說,采用力量循環(huán)訓練,也是更安全、更有效、更燃脂的訓練方式。
最后是給大家的兩個全身循環(huán)訓練,分別適用于家庭和健身房,每周訓練2-3回,輕松打造易瘦體質!
參考文獻:
①Duffey KJ, Popkin BM (2011) Energy Density, Portion Size, and Eating Occasions: Contributions to Increased Energy Intake in the United States, 1977–2006. PLoS Med 8(6): e1001050. doi:10.1371/journal.pmed.1001050.
②Duffey, K. J., & Popkin, B. M. (2011). Energy density, portion size, and eating occasions: contributions to increased energy intake in the united states, 1977–2006. Plos Medicine, 8(6), 138-138.
③Whybrow S,Hughes DA,Ritz P,et al. The effect of an incremental increase in exercise on appetite, eating behaviour and energy balance in lean men and women feeding ad libitum[J] . The British journal of nutrition,2008,100 (5) : 1109 - 1115.
④Stubbs RJ,Hughes DA,Johnstone AM,et al. Rate and extent of compensatory changes in energy intake and expenditure in response to altered exercise and diet composition in humans[J] . Am J Physiol Regul Integr Comp Physiol,2004,286(2) : R350-R358.
⑤Church TS,Thomas DM,Tudor-Locke C,et al. Trends over 5 decades in U. S. occupation-related physical activity and their associations with obesity[J]. PloS one,2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