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座古老的都市,中國第一個封建王朝大秦帝國就建都于此,素有“中國第一帝都”之稱,悠久的歷史在這里積淀著沉厚的文化底蘊,這就是古都咸陽。
古時關中的水系相當發達,曾有“八水繞長安”的美譽。咸陽亦有兩條河非常出名,一條是涇河、一條就是渭河,我們常說的成語“涇渭分明”就源出于此,而幾千年的渭河古渡也成了長安八景中“咸陽古渡”的美麗景觀。
也許所有的現代城市都有著相似的面貌,一樣的高樓林立,一樣的商業繁華,一樣的車流擁堵。于是,走出喧囂的大街拐進一條小巷,頓時便靜寂了許多,就連街巷兩邊的房屋也矮小了許多,街道并不寬闊,樹木蔥蘢茂盛,在人工修剪下枝條向中心聚攏,形成了一道綠色的長廊。小街上行人很少,街邊的店里多是出售種類繁多的日雜物品,店門口沒有炫彩的霓虹和嘈雜的樂曲,一切都靜悄悄的,除了路邊停放著一排私家車外,倒也顯得著古樸、幽靜。
穿過小巷步入河提路行不多久便到了渭河岸邊,一排排垂柳站在堤岸上,柔潤細長的枝條隨風擺動,滔滔渭水由西向東奔騰著穿城而過,將咸陽分為南北兩部分。由東向西跨河而建的三座大橋便成為連接城區和往來的重要交通樞紐,西渭橋附近就是咸陽古渡的遺址。
咸陽古渡從何時興起?似乎難以找到確切的時間,也許要追溯到渭河兩岸開始有居民生活開始吧,據記載,隋朝時渭河上已建有木橋,設渡口,至秦漢起已是很繁榮了。古渡口依橋而設,舟楫往返,商旅行人或橋或渡,是關中東出函谷、西通西域、南往巴蜀的交通要沖,也是“絲綢之路”的橋頭堡。歲月變幻,滄桑的咸陽古渡見證了多少人間世情和悲歡離合。
如今在古渡木橋的遺址上,一座宏偉的仿秦建筑“古渡廊橋”橫跨渭河之上,成為人們追憶歷史、賞景休憩、休閑娛樂的好去處。
由渭河北岸拾級上橋向南望去,首先映入演練的便是兩只石雕麒麟蹲守在橋頭,百米長的引橋兩邊矗立著20尊秦代風云人物銅雕群,有扶蘇、呂不韋、商鞅、李斯、韓非子、張儀等謀士,亦有司馬錯、白起、蒙恬、王賁、王翦等將軍,似乎在講述著那段七雄爭霸的戰爭傳奇。
廊橋長748米,寬14米,為兩層建筑。一層為寬闊的步行通道,兩側石刻橋欄,從北端高大的“翼闕門”兩側臺階可登上層,門闕上懸掛“咸陽古渡”匾牌,側有兩聯:“賞秦風渭水,攬漢月函關”,橋體赤紅的圍欄和黑色的立柱讓高達的樓闕更顯莊嚴肅穆,由北向南通道的立柱上銅版書刻著一首首古人的詩賦,書體或楷或篆、或隸或草,書法與詩意結合,古意盎然,讓人流連忘返。
從一側的臺階拾級而上,第二層為休閑景觀平臺,登臺遠望,浩浩渭河和咸陽城盡收眼底。順著橋廊由北向南漫步,橋上依次建有三座亭閣廊坊可供休憩、觀賞,“潤心閣”是書香之所,置身其中在渭水之上靜靜地讀書、賞景;主閣樓為“秦風閣”,里面展陳著許多中國書畫作品,讓你盡享書法和國畫的魅力;北端為“天籟閣”有音韻天籟之意。
佇立橋頭,攬橋上美景,觀橋下湖水,思古懷今,正可謂“一橋飛架南北,兩岸美景共享”。
回溯1700多年前的一個清晨,咸陽剛剛下過了一場蒙蒙細雨,微雨乍停,地面上稍顯潮濕但并不泥濘,正好掩住了漫飛的黃塵,空氣也格外清新,帶著淡淡的泥土芬芳,隨風擺動的細柳也顯得愈發青嫩。
就在這樣的清晨,元二就要奉命離開長安西去遙迢的新疆了,摯友別離,王維一路相送直至咸陽古渡。夕陽漸沉,兩人走出驛站的小酒家拱手惜別,面對滔滔東去的渭水不免愁緒滿懷。誰也無法知道,此去一別何年才能東歸長安,故朋相聚。送君千里,終將一別。望著漸將遠去的舟楫和友人,王維不勝感慨,吟詩相贈:
渭城朝雨浥輕塵,
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盡一杯酒,
西出陽關無故人。
一曲《渭城曲》透過歷史的煙塵傳唱千年,曾經迷蒙了多少離人的雙眼,至今聽來仍有一種濃重的悲涼涌上心間。
時光荏苒,滄海桑田,當年的古渡口和木橋已淹沒在歷史的塵埃之中,曾經的繁華和悲歡化作成一串故事,偶爾讓我們記起。看今朝,古渡廊橋一橋飛架,氣勢恢宏,橫貫滔滔渭水,又將演繹多少精彩的人間故事。
? ? ? ? ? ? ? ? ? ? ? ? ? ? ? ? 2017年11月4日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