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年齡的增長,見過很多人,很多事。才發(fā)現(xiàn)你欣賞過的人,覺得特別有魅力的人,其實差不多就是一種人。
最近看了《楚喬傳》,雖然說置景和道具都很假,但是贏在人設(shè)上了。不僅男女主角的人設(shè)足夠有魅力,就連配角(蕭策)、黑化(燕詢等)都比較能抓人眼球。也是通過這樣的人設(shè),讓楚喬圈粉無數(shù),有更深得我心的宇文玥。
一、從宇文玥的人設(shè)到關(guān)照你的內(nèi)心
來我們一起分析下宇文玥的人設(shè):在原著小說里面男主角是諸葛玥,也就是電視劇中的宇文玥,諸葛玥是大夏國幾大世家之一諸葛家的四少爺。宇文玥作為當代貴族,門閥公子哥,身份尊貴,他有著大多數(shù)貴族公子哥們的優(yōu)渥感,傲嬌感,不同于一般的公子哥們的囂張娛樂方式,他是一個有情有義、內(nèi)斂沉穩(wěn)、善于隱忍、精于算計卻又不失大氣的人。
他是一個開明的貴族,作為諜者的主要負責人,他是一個顧全大局,有著冷靜頭腦的好領(lǐng)導。當迫于祖父宇文灼命令,他會假意利用星兒,他好像一個狡詐卻有點不善言辭的護妻狂人。當他得知燕洵世子家將要陷入滅門之災的時候,他暗暗著急甚至一度委婉的提醒好哥們燕洵。一切被他看在眼里但是明事理,知道什么時候做什么事,能把握好自己做事處理方式的“度”。
宇文玥是帝都五俊之一,他身負國家安全的重任,同時渴望著天下太平,百姓安居樂業(yè)。為了這個信念他守衛(wèi)邊關(guān)三年,在風沙漫天的戍邊磨煉成鋼。在小說中他有機會一統(tǒng)天下的時候,他能克制住對權(quán)利的渴望,知道自己最想要的是什么,懂得在關(guān)鍵的時候冷靜的取舍,“星兒若是沒有了我,那她將沒有了希望”這句話看是平凡,卻又感人至深。
宇文玥在劇中最大的特點就是話少、沉默、用神態(tài)和行動去說明,也正因為言語不多所以句句要緊。沉默是一種表象,支撐他沉默的內(nèi)在心智模式、情緒狀態(tài)。你是否知道人家說的東西,以及你是否有刷存在感的自信都決定了你沉默的魅力所在,同樣是沉默,差別卻很大。
二、言辯而不及,跟他講道理是沒有用的
《奇葩說》大火,除了它給我們帶來更多的觀點和看法以外新鮮想法外,還打破了觀者自身觀念壁壘。但,我們還是要辯證地看辯論,有些人就認為辯論可以令事情越辯越明,還有些人認為辯論會讓事情越辯越亂。
有些時候,辯論只能讓失利的人充滿沮喪,讓占上風的人在滔滔不絕的過程當中產(chǎn)生新的自我的傲慢感。在現(xiàn)實生活中,我發(fā)現(xiàn)了一個很有趣的事實,絕大部分人行為的改變,都不是因為你把道理講清楚以后他就改了的,道理只能帶來“知道”“明白”“說不過你”……
由此,我發(fā)現(xiàn)了一個更有趣的點,那就是我們一直以為邏輯和道理可以用來指導我們的行動,其實非也。邏輯和道理只能用來解釋我們的行動,我們說什么并不是因為自己這樣認為,而是因為我們這樣做了之后,要找到一套事情來合理化。
最明顯的道理就是已經(jīng)買了房子的人,他就會去選取那些房子會一直上漲的信息,并不斷強化,不斷跟朋友分享;那些還沒有買到房子的人,就傾向于去看那些房子馬上就要崩盤的消息,而且心中充滿了期待。
所以,知識、邏輯、道理,都只能用來解釋行為。那么,行為從哪里來呢?其實,行為是從習慣里來,那么,習慣又從哪里來?從最開始的養(yǎng)成乃至后來你的心智模式里面的貪婪、欲望和恐懼里來。
正如一句話:Watch your thoughts, for they become words.Watch your words, for they become actions.Watch your actions, for they become habits.Watch your habits, for they become character.Watch your character, for it becomes your destiny.
要改變一個人的行為,跟他講道理是沒有用的,在這個世界上,每一種道理都是對的。莊子早就看到了這一點。所以他才說“言辯而不及”,“大辯不言”。行動就好了。
2、成王敗寇,歷史都是贏家書寫地
如果你發(fā)現(xiàn)身邊有一個滔滔不絕的非典型性雄辯癥患者,他會事事都要和你對質(zhì),說你曾經(jīng)說過什么,后來他又說過什么,然后你又說了什么……而,他要的是時時刻刻說服別人。
請盡快遠離這種人,否則你一定會充滿挫折感,因為他有天生的能記住你說的每一句話的能力,有強大的體系,令你對自己充滿確定的否認。但是,他能為你做什么呢?他除了證明你是錯的而他是對的以外,什么也證明不了。
反過來說,我們是不是也是這樣的人呢?我們證明了自己是對的,那又如何呢?你就算證明了別人的錯又如何呢?一個時常要證明自己是正確的人,只能代表他在心里面多么渴望被人認同,他不是錯的,他值得被認為是對的。
時間久了,你就會發(fā)現(xiàn)個中奧妙,以前我們常常說“為而不爭”,說的是這個事情做了就不要爭論。其實,還有一個更高層次的描述,就是當你做成了這事就沒有什么好討論的了。
你講ofo對不對,mobike模式走不走得通,同樣彩虹色:紅橙黃綠青藍紫,各種顏色的自行車,十家公司中有一家公司最后跑出來了,另外的九家公司都失敗了。可能剛開始他們都是用同樣的模式,但最后活下來的那個公司,它怎么說自己的商業(yè)邏輯都是對的,破產(chǎn)的公司它怎么說都是錯的,有什么好爭論的呢?
你一旦明白成王敗寇的道理,就不太會去爭論應該怎么辦了。
你就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就好了,做到了,不爭論你也是對的;做不到,之前你辯論得再好,人家一問你為什么沒有做到?你就傻眼了……
3、處之泰然的高手和你之間差別在哪里
講到“孰知不言之辯,不道之道?若有能知,此之謂天府,注焉而不滿,酌焉而不竭,而不知其所由來,此之謂葆光”。
什么意思呢?安守自己的本分就是達到了學的基點,誰能知道不用言語的辯論和無可名狀的大道,那就可以稱之為達到天賦的境界。
天賦就是渾然不知、無所不成的意思。如果用水來做比喻,把水灌進去,你也不覺得太滿,把水取出來,你也不覺得太干,不知道它的源流來自何處,這就叫作“葆光”,外面的越灰暗,里面的越光明。
“注焉而不滿,酌焉而不竭,而不知其所由來,此之謂葆光”,有一種人就是這樣。
我曾經(jīng)認識一位先生,我去拜訪他,初次見面,似乎我講的東西也能跟他對上話,感覺還比他高半格。但當我努力讓自己講更多、更高級、更深奧的東西時,他好像永遠也只比我低半格,并沒有顯得差很遠。后來,我又看見一個比我高很多的人,一起聊天的時候,我發(fā)現(xiàn)這位先生還是只比那個人低半格。突然,我意識到了他能夠控制自己與任何人都差半格,讓你感覺他只比你低半格。你給他講很多,他好像也能夠接得住你,飯桌上突然冷場了,他也不著急成為第一個說話的人。但是沒話說的時候,他的神態(tài)也不尷尬,這種狀態(tài)就叫作“葆光”。
你可以想象有這樣的朋友嗎?不強行刷存在感,沒人理他的時候,他也怡然自得,但每個人都知道他很厲害。那么,他是怎么讓人感覺他很厲害的呢?并不是因為他說得多,而是他能夠在不解釋、不辯論、不搶先發(fā)言,而且還在不發(fā)呆的狀況下呈現(xiàn)出一種自在。
我們生活在當代,最大的樂趣就是看見滿世界都是刷存在感的人。如果你意識到自己曾經(jīng)是這樣的人,如果你意識到自己可以知道一切或者盡可能地知道更多。但是你不爭辯、不解釋,只是按照自己的節(jié)奏去走,做你該做的事,就自然而然會長出一種魅力。
現(xiàn)在想想我好像都是比較喜歡這類人,比如說《灌籃高手》里面的流川楓、”黑曼巴“科比、樸樹、各類匠人等。看起來性子”冷“,卻擁有源于內(nèi)心的“熱力”。有福的人會按照自己的節(jié)奏生長,無論生活的洪流如何,不緊不慢、不疾不徐,成長為他個人的特質(zhì)。
如果說一個人有獨特地魅力,那就是:不點破、不解釋、不辯論,按照自己的節(jié)奏做事情。以量的積累換取質(zhì)的突破,有目標無目的,順勢而為,按圖索驥般地生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