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來探討一個很無聊的問題,就是春秋戰國的起始點問題。
一般說來,春秋的起始點大多是沒有疑問的。是以平王東遷洛邑以后,作為起始點。
但是問題是,戰國從哪一年開始?
正如春秋五霸說法不一,戰國的開始也是說法不一。
大體說來,有六種說法,
其一、公元前481年左右,這一年我們講過是齊簡公被殺。
其二、公元前475年,以《史記 六國年表》為標準,這也是通行的標準
其三、公元前468年,這一年是魯哀公27年,也是《左傳》的最后一年
其四、公元前403年,是《資治通鑒》的說法
其五、公元前453年,智伯水灌晉陽城,三家滅智分晉國
其六、公元前359年,這一年是商鞅變法
我們可以看到,平均上來說,主要集中于公元前450上下。
首先,我們來看看春秋戰國是怎么來的?
春秋,起源于《春秋》一書,我們在初講春秋的時候,就已經介紹過了。而戰國出自于《戰國策》一書。
那么我們馬上就會出現一個問題,就是春秋戰國的劃分是不是一個必然,也就是問,除去研究上的方便,是不是有一種歷史的內在規律,左右著春秋戰國?
我認為,是不存在的。雖然我們通過春秋戰國的劃分,確實能夠看到春秋戰國是有鮮明的不同。但是這種變化,絕不是突變,質變。
毋寧說,人類歷史沒有飛躍。每一個時期,都是慢慢漸漸變過來的。并沒有一個跨越,好似說有一個飛躍一般。
所有的質變,都不是以事物本身而言的,都是依靠人類的認識而言的。
比如說,在光譜儀上,只有可見光部分,才能被人類感知到。于是我們似乎就產生一個錯覺,認為光譜儀的光波波長,有一個飛躍。這當然是很荒謬的。
因為對于他自身而言,沒有任何飛躍,也沒有任何質變。同樣的道理,人類歷史也是如此,人類只是依靠自己為中心,主觀化劃分某某時期。
就例如,人人都可劃分為二十四個朝代,但是我也可以劃分三個時期。只有封建社會、專制社會、現代化社會。
至于專制社會,對于我而言,沒有任何意義。但是真的沒有意義嗎?顯然不是的。但是這樣劃分,不就給人以這樣的錯覺嗎?
而春秋戰國的劃分也是如此,雖然我們劃分為春秋戰國,但是不能由此認為,春秋和戰國是截然不同的。
下一個問題,我們來探討一下,春秋五霸是哪五霸?
我們把所有記載全部列出來,有這么幾位
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宋襄公、秦穆公、吳王夫差
其中沒有爭論的是
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
至于吳王闔閭和吳王夫差到底誰是霸主?在戰國人心目中,吳王夫差受佞臣蠱惑,不能稱之為霸主。所以吳王闔閭應該是霸主,但是真正稱霸是以黃池之會為標準,而吳王夫差是參與者。
所以兩者就很難抉擇了。
至于宋襄公,四年就兵敗身亡,也沒有天子的賜封,也沒有稱霸,這個霸主就很名不符實。
至于秦穆公,沒有深入中原地區,所以只能是區域性的霸主。
越王勾踐確實在春秋后期稱霸,但是很快就衰弱了,其實不能代表春秋的主流,但是畢竟得到了天子的認可,所以也可以成為霸主。
最后就是春秋戰國的劃分,其中后兩種說法,實在是太晚了。
如果把時間定在公元前359年,這是典型的秦主義,不能作為主流看法。
而司馬光的公元前403年,確實以三家分晉為標準,但是實際又過于晚了。
而公元前481年、公元前475年,又太早了。而且作為春秋時期的霸主,晉國名義上還沒有分裂,所以又太早了。并且如果以公元前475年為開始,那么夫差死于公元前473年,吳越爭霸事實上還沒有結束。
那么我們只有兩個選擇,一個是公元前468年,《左傳》結束那一年。和公元前453年,晉陽之戰那一年。
這兩個選擇是比較合理的。那么兩者誰更為優劣呢?
這就純粹是主觀化的行為,但是如果要找到一個相對客觀的標準,應該是公元前453年。
因為這一年,晉國發生晉陽之戰,也表達了一個事實,作為春秋的主流,晉楚爭霸,晉國事實上已經滅亡了。雖然,當時還有晉君,但是他只能龜縮在絳都和曲沃。其余的土地由韓趙魏三家瓜分。
甚至可以說,三家的存在,才是戰國的出現的原因。只不過秦國太光彩奪目了,反而遮蓋了這個事實。
因此,公元前453年,作為我們講述戰國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