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段朋友圈里傳的沸沸揚揚,說淮陽可能要撤縣設區了。淮陽如果能撤縣設區,是好事,是周口市政府的大規劃,能在一定程度上促進淮陽的發展。
淮陽有太昊陵,有龍湖,本是周口的驕傲,物華天寶,人杰地靈。可是多年來,發展卻比不過周邊的幾個縣,國家級貧困縣的帽子戴了多少年。現在聽說要撤縣設區了,廣大干群喜大普奔,好像只要撤縣設區,淮陽就能一躍龍門了。對此,我突然間有個疑問,淮陽撤縣設區,真的就能發展好嗎?如果撤縣設區是個解決發展問題的靈丹妙藥,全國各地的落后縣估計都已經不再落后了吧。
淮陽多年來之所以發展緩慢,原因很多,最根本的,還是人的問題。而這個“人”,主要是兩種,官人和商人。所謂官人,當然不是指基層那些手中沒有一點實權,只有服從命令聽指揮的權力的普通辦事員。官人是指有制定和決定淮陽發展思路及走向的權力的人。而商人呢?當然也不是指那些在街邊開店擺攤的小商戶,而是指房地產開發商和教育商。淮陽的這兩種商人和官人,掌握著權力和財力,淮陽發展的好壞快慢,他們說了算,也只能是他們說了算。那么所有的癥結就在他們身上,他們公心為上,則淮陽強,他們私心為上,則淮陽弱。
一些官人,把個人的前程和利益看得太重,瞎糊弄。一些商人,更是為了一己私利而置淮陽未來于不顧,貽患無窮。
一個最突出的例子,就是萬正龍湖城。萬正龍湖城占用的三百畝地,完全是填湖造地而來。1999年李某明做淮陽縣委書記時搞弦歌湖大開發,填湖造地三百畝。后來陳新莊當縣委書記,廣泛聽取干群意見,準備挖掉還湖。可惜好人不長壽,陳書記累死在了工作崗位上。2007年賈某當縣委書記,該地塊被萬正房地產公司開發,成了淮陽最大的惡心建筑。該公司老總李某,固然賺的盆滿缽溢,但是弦歌臺風景區乃至整個龍湖風景區都受到無法彌補的破壞。前人如果泉下有知,當作何感想?今人如果死后有魂,又將如何面對后人的唾罵?
一任領導一個發展思路,任性作為,是淮陽始終難以騰飛的癥結所在。
前些年,淮陽規劃的是西城東景,當時很多人看好,覺得照此下去淮陽會建成為一個真正的旅游小城。可時至今日,東景沒有發展起來,原本設計的姓氏博物館改成了佰家姓文旅項目,還建在了西城,淮陽西城東景的城市布局再次被打亂。每念及此,常有感慨,是不是每一任現任領導都覺得自己比前任聰明呢?如果每一任縣領導都那么正確英明,淮陽為什么始終落后于兄弟縣市?將帥無能,累死三軍。將帥太能,玩死三軍。
上面說的是官人和商人中的房地產商,下面再說官人和商人中的教育商。
之所以稱私立學校的老板們是教育商,因為他們確確實實是商人。淮陽的私立學校教育已經將公辦學校擠壓到了瀕臨死亡的邊緣,這在全國都是絕無僅有的,可謂觸目驚心。作為一個從教將近三十年的教師,我對此深有感觸。淮陽私立學校有三大特點:一多,從縣城到鄉鎮甚至村莊,私立學校全面壓倒公辦學校。二貴,私立學校收費一學期動輒數千,像新一高、西城中學、外國語實驗學校,每年的收入都在數億元。國家中小學的義務教育,在淮陽已經形同虛設,淮陽人民每年的收入,一大部分通過教育的形式進入了少數教育商的腰包。三亂,為了進一步擠壓公辦學校,私立學校利用金錢優勢在招生上放大招,搶優質生源。在用人上,把不少公辦教師拉進了私立學校,而教育商之所以能在淮陽呼風喚雨心想事成,誰是幕后的支持者?公辦教育如果垮了,維護黨和國家正確價值觀的教育還會有嗎?掏著昂貴學費學習的孩子們是崇尚金錢還是崇尚共產主義?淮陽未來的希望在哪里?這不僅是個大是大非的問題,更是個國之根本的問題。
同樣是農業地區,沈丘可以出金絲猴那樣的大品牌,鹿邑可以出宋河,太康的鍋爐產業占了全國的半壁江山,項城的防水工程大江南北無人不曉,扶溝的新農業領先同儕……反觀淮陽,比他們更多的占據了天時地利人和,中華的始祖陵墓在我們這里,豫東地區最大的湖泊在我們這里,世界上最大的二月廟會在我們這里,我們淮陽就像十兄弟里最英俊最聰明最受寵的那個,可偏偏我們成了兄弟群里最窮的。難道還不應該反思嗎?從古到今,淮陽都是能人輩出,淮陽人民都是才華橫溢,作為地方政府的領導,做規劃的時候,出臺一些政策的時候,就不能放下身段征集一下廣大干群的意見后再決定?就不能放到明面上讓社會討論討論后再拍板?尤其是一些房地產項目,只有社會公開論證了才能避免暗箱操作及腐敗的滋生。
淮陽撤縣設區,是好事,是周口市委市政府領導對淮陽進行提振的一個好政策。有利于淮陽一百多萬人民的幸福提升,能在一定程度上促進淮陽的發展。但是,這絕不是淮陽一定會摘掉貧窮落后帽子的決定性因素。歷史經驗告訴我們,多年來,周口市委市政府歷屆領導都對淮陽投入了大量的心血和關照,董光鋒書記時期,搞姓氏文化節,毛超峰書記,徐光書記時期往淮陽方向發展,都是淮陽獨一無二的大利好,可是,淮陽本身做的怎么樣呢?除了房地產價格和學費上漲了不少,并沒見淮陽社會達到預期的發展效果。這能怪上級市里對淮陽照顧不夠嗎?估計連我們淮陽人自己都不好意思這么說。現在,劉繼標書記和丁福浩市長通過撤縣設區再次給淮陽提供了一個發展機遇,抓不抓得住這個機遇,關鍵還得看淮陽的官人和商人。如果淮陽的官人和商人不能轉變思想,不能公心為上,再好的政策和支持,也只能換來少數人的富貴和多數人的原地踏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