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非暴力溝通
作者:馬歇爾·盧森堡
譯者:阮胤華
語言
既是溝通的媒介
也是愛的明燈
今天看電影《哪吒之魔童降世》,我忍不住抹了幾次眼淚。同為人母,感同身受殷夫人明知兒子三年之后必有死劫卻不愿意放棄的那份執著,心疼哪吒年紀輕輕卻要經受眾多的歧視而找不到一個朋友,這一切只因他是魔丸轉世。世人都對魔丸充滿偏見,認為他必將給人間帶來災難,還好,哪吒不認命,是魔是仙,他自己說了才算。
哪吒的父母李靖夫婦身上,有著明顯的傳統中國父母的影子,他們對孩子的愛是無私卻又含蓄的,他們愿意用自己的生命換兒子三年后繼續活在人世間,可是,卻不會用語言或陪伴去表達這份愛,以至于哪吒滿滿的委屈與孤獨卻無人訴說與理解,而這些委屈的怒火,只要老百姓的一句“妖怪”,便可將其點燃。
電影里對語言的力量也許有夸大的效果,因為在現實生活中,暴力語言帶來的傷害往往隱藏得更微妙,積攢的時間更久遠,可怕的是,它還常以愛的名義包裹著硬塞給對方。
面對幸福開心的時刻,我們總會及時表達自己的喜悅,甚至能容忍別人語言上的過失。但真正考驗人的是如何面對傷心、憤怒、失望、焦慮、擔憂等等這些負面情緒,如何避免帶著偏見對別人進行評判,如何不推卸我們應承擔的責任,如何忍住不去比較,如何不強人所難,讓他們按照我們既定的軌跡前行。
《非暴力溝通》的作者盧森堡博士認為我們可以用“愛的語言”來溝通,這就是本書所說的“非暴力溝通”。非暴力溝通首先建議我們學會正確地表達自己的需求,可以嘗試從以下四個步驟解開心結:
客觀清楚描述自觀察結果
表達內心的感受
指出因為哪些需要沒被滿足而產生那樣的感受
提出具體的請求
當我們學會用這四個步驟梳理情緒的時候,也將學會如何傾聽他人的需要。對,就是這份需要,在良好的溝通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發現自己內心深處真正的需要,傾聽對方語言后面暗藏的需求,能讓我們更好地了解自己,了解他人。這些愛的傾聽與訴說,教會我們如何愛自己、愛親人、愛生活。
舉個例子,如果父母發現小朋友把玩具弄得滿地都是,他們可以嘗試這樣開始溝通:(客觀描述觀察結果)我看到滿地的玩具,(表達內心感受)這讓我有點煩躁,(指出自己未滿足的需求)因為我希望我們的房間是整潔的,(提出請求)你是否愿意把玩具送回他們的收納箱呢?
這樣的表達聽起來有點別扭是吧?一開始確實非常不習慣,因為我們都習慣直接表達情緒,或者給人貼標簽。我禁不住回想自己平時是怎么反應的:你怎么又把玩具弄得到處都是?你是個不愛整潔的小朋友?我說過多少次了,不要亂丟玩具!!總之,一開口已經被情緒占領上風。
可假設用四個步驟去溝通時,我發現不再一味地強調自己的感受,而是去探究這份感受的根源:到底發生了什么事情?我的感受是什么?為什么我會這樣覺得?是否有解決的辦法?在表達這些想法之前,如果不用語言去定性他人的行為,指責他人,而是談論需要,我們就有可能找到辦法來滿足需要。
當然,我覺得日常生活中,能完整用四個步驟去進行溝通的場景其實不多,更多地是拆開四個步驟,在溝通過程必要的時候挑選其中適合的進行發揮。
第一:客觀地表達觀察結果。
我們可以嘗試少用形容詞、副詞,這些詞都在不經意間傳遞出主觀的評論。多使用名詞,會讓我們著眼實際情況。
請試著比較:
你學習成績很差 VS 你這三次考試結果都在60分以下
你總不肯聽人好好說話 VS 今天你四次打斷我說話
小李是個內向的員工 VS 每次公司活動小李都不參加
很明顯,前面都是評論,后面才是觀察結果。
第二:表達內心的感受。
這可以幫助我們正確認識自己的情緒。在幼兒情緒認知教育中,家長常被建議首先教會小朋友理解感受的詞語,比如開心、難過、失望、委屈、擔心等等,這樣小朋友可以更準確地表達自己,釋放感情。這個辦法是相通的,我們大人也要多積累表達感受的詞匯。盧森堡博士專門編制了一個詞匯表:
當我們斥責小朋友不好好吃飯的時候,真正的需求其實是希望小朋友身體健康;當我們抱怨老公總是加班,總是玩游戲的時候,真正的需求是希望他能多花點時間陪伴家庭;當我們抱怨前方司機開車遵守交通規則的時候,真正的需求是擔心這樣會危害到我們和他自己的安全……
盧森堡博士舉了個例子來說明理解談話背后需求的重要性。
第四:提出具體的請求。
指責和抱怨誰都會,但真正解決問題的是辦法。有時候我們心中已經有辦法了,卻又不好意思提出來。
前段時間開播的綜藝《我家小兩口》,男主若風是職業電競界的風云人物,女主戚藍尹是優酷的簽約藝人,看起來哪哪都般配,可是女主卻被人說作,為什么?舉個小例子,外出準備返家的小戚突遇暴雨,看到路上行人成雙成對地撐著傘,于是很想若風來接他,可是在給他打電話的時候卻始終沒有把要求說出口。
這個場景是不是很熟悉?在夫妻關系中,往往女性是對溝通有更多需求的一方,而女性卻總是希望自己沒有說出來的需求,對方能夠發現并且滿足你,這樣才是體貼、關心、了解你。有這樣的小心思不能完全說“作”,但是如果這種相處方式已經成為溝通的障礙時,我覺得還是有必要嘗試先準確表達自己內心的真實需要,等待對方這種觀察思維已經被訓練成熟以后,默契才會悄然而至。
以上四個辦法,是否讓你恍然大悟?當你已經熟悉用這些辦法表達自己的時候,你還可以嘗試傾聽對方真正想要表達什么,你是否可以滿足他的需求,這會給你打開一扇新的大門。
盧森堡博士認為,非暴力溝通的目的,不是去改變別人符合我們的利益,而是幫助我們在誠實和傾聽的基礎上與人聯系。
看完這本書,對我自己而言,最大的感悟有三點:
一、明白該怎么好好愛自己。傾聽自己內心的聲音,發現那些一直沒被說出口的需求,嘗試去表達出來,嘗試去滿足。
二、非暴力溝通的四個要素可以檢驗我的需求是否合理。
之前有一段時間我家寶寶一直生病,還是總是半夜醒來莫名其妙大哭,我很崩潰,幾乎要破口大罵甚者動手打人了。我試著用四個要素分析:(觀察)寶寶身體不好,愛哭鬧,(感受)這讓我很痛苦很焦慮,(需求)因為我內心希望自己的寶寶是個天生體質好、情緒穩定的寶寶,(請求)寶寶你能不哭鬧不生病嗎?
說到最后,我突然發現這個請求是不合理的,你能要求一個寶寶干什么?但可以請求照顧寶寶的人,也就是我自己,把寶寶照顧得更仔細一點,在寶寶哭鬧的時候給予更多的耐心和愛,罵他訓斥他沒有任何幫助。當我平靜地接受他體質弱、情緒不穩定的事實后,再發生同樣的情況,反而更耐心更有愛。
三、一個人的語言表達模式,代表了他的思維模式。且看上面對待同一件事情我的兩種反應,便可知。所以,訓練語言表達,其實是在訓練自己的思維,我們為何不把事情往更加積極向上的層面去思考呢?
最后,再補充一點,非暴力溝通其實跟我們現在提倡的“同理心”很相近,但不管叫什么,根據赫拉別恩法則,也就是73855法則,在人際溝通中,真正產生影響力的語言、語調、動作所占的比例,分別為7%、38%和55%,也就是說,語言在整個溝通中占比是非常少的。
所以我們不能期望學會非暴力溝通就能解決所有問題,尤其是一些需要運用強制力的,但是學會這個辦法,可以讓我們避免沒有必要的沖突,把生活過得更加充滿愛和溫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