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朋友圈被《國家寶藏》刷屏,被“玩壞了的”乾隆爺刷屏,豆瓣君也在用9.3的評分跟我安利:“快去看看吧,沒準這就是今年最火綜藝了!”
豆瓣君你別鬧,《國家寶藏》這名兒一聽就是個鑒寶類的節目,還“有可能成為今年最火綜藝”?這口氣未免大了點。鑒寶類的節目我就沒聽說哪個能干掉“跑”、“去哪兒”這些的。
但前兩天,一個上大學時候的老師也在朋友圈轉發了《國家寶藏》相關的文章,并配了一行字:國家寶藏,一眼千年。好節目,喜歡中國歷史的朋友不要錯過。
這我一看就坐不住了啊,馬上打開電腦,還好只更新了兩集(這心理活動貌似不太符合不愛追劇的我= =)。
不看不要緊,從一開始主持人張國立老師出場的舞美到介紹九位“主角”,再到節目的宣傳語“讓國寶活起來”,就妥妥的被吸引了。再看觀眾席,竟大部分都是同齡人,能吸引到這么多年輕人去看的鑒寶節目,呃,我還沒看過,好奇不只是會害死貓,繼續看吧。
“如此炫酷的開場,一看就知道我們是個年輕的節目。有多年輕呢?也就是上下五千年!” 好吧,我承認,從這句燃爆的開場白開始,我就不只是抱著好奇的心態去看這個節目了。就好比是二半夜正餓的撓墻,朋友在圈子里輕飄飄甩出來九張火鍋緬懷照,不能忍,必須吃點啥。
第一期的三件來自故宮博物院的國寶分別是:
北宋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圖》卷
那個挑剔材料、卻被宋徽宗慣著的十八歲的天才少年,完成這幅曠世奇作之后便沒了音訊,傳說版本也是一個比一個神話。
清乾隆時期-各種釉彩大瓶
聚集自宋到清十七種最具代表性、“脾氣秉性體質”各不相同的釉彩,燒制成一個瓷瓶,一個紕漏全器盡毀。
乍原石鼓
十塊命最硬形似鼓的石頭、寫滿了大篆體文字的石頭,成為“漢字演進歷史過程的活化石”。
說到“起于斯歸于斯”的《千里江山圖》卷,中央美術學院的馮海濤老師解說道:“這幅畫通過自然景觀述說了中國人做人的一些基本準則,那就是,做人要戰戰兢兢。”
所有的顏料都是采自深山,再通過王希孟精湛的技藝生成一幅江山圖,這不禁讓我想到了近幾年被國人提及最多的八個字,“不忘初心,方得始終”。
大概很多網友入了《國家寶藏》坑是因為講述“瓷母”前世故事的那個任性的乾隆爺。他不顧自己老爸和最尊敬的兩位先生王羲之和黃公望的反對,決意要燒制這么一個集大成的“瓷母”,別說,0.23%的概率,還就真讓他們給燒成了。
就在我看到乾隆帝和王黃二人關于題字蓋章以及“瓷母”樣稿的對話而笑出聲的時候
他說:“做這個瓷瓶,也是為了讓后世知道,我大清能集歷代瓷器的大成,要讓后世人記住大清的盛世。”
雍正帝最后問他:“你不怕后世人嘲笑你的審美?”
他說:“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王羲之問:“你不怕后世說你浮夸炫技?”
他說:“我就是在炫,我炫的是景德鎮的匠人,我炫的是大清的盛世!”
就問你,這樣的對話燃不燃!
乾隆帝執意要燒制這樣一個集大成的各種釉彩大瓶,不止是要讓后人知道鼎盛王朝就要能如海納百川般吸收不同朝代的優秀文明,私以為他更是想要讓后世人懂得,生而為人,也需要能納人,方能成大事。
司馬池和司馬光父子關于石鼓真假的對話也是有點小歡樂(原來寫出《資治通鑒》的司馬光小時候竟是烏鴉嘴= =?)。
而當司馬光得知十面石鼓其中之一是假的想要毀掉的時候,司馬池說:“很多人都說我們華夏民族沒有信仰,可其實我們的信仰就是自己的文字和歷史,如果連這點信仰都糊涂,那我們何以為人呢?”
梁家輝的國語不是三位國寶守護人中最好的,但他字字鏗鏘:“漢字是中國人的精神,是中國人的根,是它把千千萬萬中國人緊緊連接在一起......我很擔心他們(他的子女)會忘掉我們的漢字,忘掉我們的文化,所以我以身作則,也希望他們能將這種意識給下一代。”
梁家輝的話讓我想到了看第一期《國家寶藏》當天的一條全國都在關注的消息:文壇的“璀璨五彩筆”余光中老先生于當日逝世,享年90歲。那首只花了他二十分鐘的《鄉愁》之中的思鄉愁緒卻綿延了大半個世紀,他也正是用了短短的幾十個漢字,便書寫了身處海峽另一邊的中華兒女對祖國大陸悠遠而綿長的思鄉之情。
每期一個小時四十分鐘左右的節目,用輕松的舞臺劇形式講述三件國之重器的前世今生故事,帶給我們的不只是燃點,更多的是“我是華夏兒女”的自豪點。
現在,說《國家寶藏》將會成為今年最火綜藝,我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