噪聲是一種普遍存在于職業環境下的有害因素,長期接觸可導致機體出現進行性的感音性聽覺損傷,是目前職業病防治的研究重點。
噪聲的危害及接觸限值
長期接觸噪聲可對人體各個系統產生影響。
① 對神經系統的影響:產生頭疼、腦脹、昏暈、耳鳴、多夢失眠、心慌、記憶力減退等神經衰弱征候群;
② 對心血管系統的影響:交感神經緊張、心跳加快、心律不齊、心電圖T波改變、傳導阻滯,血壓變化;
③ 對視覺器官的影響:眼痛、視力減退;
④ 對消化系統的影響:食欲不振、惡心、胃張力減低。
操作者在強噪聲環境下工作引起的耳聾稱為噪聲性耳聾。噪聲性耳聾不易被早期發現,因為人耳的聽力范圍在20~20 000 Hz,但對 2 000~8 000 Hz的高頻聲音靈敏度較高。早期損失主要在高頻范圍內。國際化標準組織(ISO)確定聽力損失25 dB為耳聾標準。人耳正常聽力普通交談55 ~65 dB,個別可低至15 dB,一般認為聽力損失在25~40 dB為輕度耳聾,40~55 dB為中度耳聾,70~90 dB為重度,90 dB以上為極端耳聾。
GBZT 189.8-2007 《工作場所物理因素測量》中對噪聲的接觸限值做出了要求。實際工作中,對于每天接觸噪聲不足8 h的工作場所,可根據實際接觸噪聲的時間和測量(或計算)的等效聲級,按照接觸時間減半噪聲接觸限值增加3 dB的原則,確定噪聲接觸限值。
噪聲的防護
控制和消除噪聲聲源是一項根本性措施。但要完全消除生產性噪聲,既不經濟也不可能,只能通過工藝改革以無聲或產生低聲的設備和工藝代替高聲設備。
合理進行廠區規劃和廠房設計。
對局部噪聲源采取防噪聲措施,采用消聲裝置以隔離和封閉噪聲源。
控制噪聲的傳播和反射:
① 吸聲:用多孔材料如玻璃棉、礦渣棉、泡沫塑料、毛氈棉絮等,裝飾在室內墻壁上或懸掛在空間,或制成吸聲屏;
② 消聲:適用于降低空氣動力性噪聲;
③ 隔聲:用一定材料、結構和裝置將聲源封閉起來,如隔聲墻、隔聲室、隔聲罩、隔聲門窗地板等。
個體防護:由于技術上或經濟上的原因受限,崗位噪聲超過國家衛生標準的職工,應采用個人佩戴的耳塞、耳罩或頭盔來保護聽力。
定期對接觸噪聲的工人進行聽力及全身的健康檢查,如發現高頻段聽力持久性下降并超過了正常波動范圍(15~20 dB),應及早調離噪聲作業崗位。新工人就業前體檢,凡有感音性耳聾及明顯心血管、神經系統器質性疾病者,不宜從事噪聲作業。
建立合理的勞動休息制度,定期對車間噪聲進行監測,并對產生嚴重噪聲危害的廠礦、車間進行衛生監督,促其積極采取措施降低噪聲,以符合噪聲衛生標準的要求。
防噪聲用具的正確使用
耳塞:
插入外耳道內或置于外耳道口的一種栓,常用材料為塑料和橡膠。按結構外形和材料分為圓錐形、蘑菇形、傘形提籃形塑料耳塞、圓柱形泡沫塑料耳塞、可塑性變形塑料耳塞和硅橡膠成型耳塞、外包多孔塑料紙的超細纖維玻璃棉耳塞、棉紗耳塞。對于耳塞的要求為:應有不同規格的適合于不同外耳道的構型,隔聲性能好、佩戴舒適、易佩戴和取出,又不易滑脫,易清洗、消毒,不變形等。
耳罩:
常以塑料制成矩形杯碗狀,內具泡沫或海綿墊層,覆蓋于雙耳,兩杯碗間連以富有彈性的頭架夾于頭部,可調節,無明顯壓痛,舒適。要求其隔音性能好,耳罩殼體的低限共振率越低,防聲效果越好。
防噪聲帽盔:
能覆蓋大部分頭部,以防強烈噪聲經骨傳導而達內耳,有軟式和硬式兩種。軟式質輕,導熱系數小,聲衰減量為24 dB,缺點是不通風。硬式為塑料硬殼,聲衰減量可達30~50 dB。
其他:
對防噪聲工具的選用,應考慮作業環境中噪聲的強度和性質,以及各種防噪聲用具衰減噪聲的性能。各種防噪聲用具都有一定的適用范圍,選用時應認真按照說明書使用,以達到最佳防護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