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一檔綜藝節目里播放了一些明星早期的表演視頻,當里面出現郭富城年輕時勁歌熱舞《對你愛不完》的片段時,我對著坐在電視機前的女兒說:“郭富城帥吧?年輕時可比鹿晗帥多了。”
一直視鹿晗為偶像的女兒居然沒有跟我爭辯,看樣子也是認可了郭富城年輕時的帥氣,不過小丫頭盯著電視看了良久之后,像終于找到了破綻似的對我說:“媽媽,他帥是帥,可是發型好難看哦!”
我不禁啞然失笑,是啊,郭富城那時的中分發型在現在看來的確有些傻氣。可是,在上世紀九十年代,“郭富城頭”曾經風靡了大半個中國,年輕人都以那種中分的發型為時尚,走在大街小巷,到處可見留著“郭富城頭”的年輕男孩,甚至有些女孩子也偏愛這種“假小子”般的發型。那時候偶像的號召力似乎比現在更強大,大家從不覺得千篇一律的發型有什么不妥,哪怕走在街上十有八九都是“郭富城頭”、“鄭伊健頭”,年輕人也樂此不疲。
那時候互聯網遠沒有現在發達,人們接收信息的方式相對單一,人們追逐潮流時尚的方式也很容易被同化,不像現在,年輕人更加個性、更加自我,哪怕再喜歡某個明星,一般也不會把自己打扮得跟偶像一模一樣。
可是,那種青澀的“郭富城頭”也承載了七零八零后滿滿的青春記憶,舞臺上那個又蹦又跳的大男孩如今已年過五旬,為人夫為人父,早已脫去了青澀稚氣。那些被“四大天王”伴隨青春歲月的人們,也早已成家立業,到了上有老下有小的年紀。他們大多已顧不上去追逐偶像,而是為著自己的小家庭忙忙碌碌,看著孩子們追著“跑男”追著鹿晗們,心里偶爾回憶起自己曾經聽過的歌、曾經夢想過的未來、曾經貼滿“四大天王”貼畫的日記本和日記本上那些青春的心事,那是他們散落在歲月里的似水流年。
郭富城曾經是很多少女心目中的白馬王子,那時候年輕人通常是用“隨身聽”錄音機,播放一種叫“磁帶”的東西,每當自己喜歡的歌手出了新的單曲。大家總是想方設法買到偶像最新的磁帶專輯,用透明玻璃紙把磁帶封皮包裝的好好的,既可以看到歌詞又不易損壞紙質封皮。再后來,就是聽音樂光盤,家里的CD架子上滿滿放的都是碟片。那時候風靡一時的愛情片是“天若有情”系列,“四大天王”都曾演繹過,男女主人公愛的熱烈愛的純粹愛的不顧一切,不變的悲情結局曾賺取了不少少男少女的眼淚。
現在無論是磁帶還是光盤,都已經成了代表回憶的紀念品,不再有滿滿的碟片來提醒你曾經喜歡過什么歌曲,也不再有厚厚的信箋來記錄你曾經喜歡過什么人。一切都是快節奏的速食文化,想聽什么歌網上隨時搜得到,一部手機代替了曾經追星的繁瑣。年輕人戀愛大多在微信QQ里聊來聊去,不會再有一封信撕了寫寫了撕的糾結,愛來得快也去得快,今天看見在一起的兩個人也許明天就會各奔東西。
這是一個物質高度繁榮、大多東西都很容易得到的時代,也是一個大多東西都容易改變的時代,沒有了追逐的辛苦,人們自然也沒有覺得需要珍惜。再沒有人買大堆的磁帶CD來表達對偶像的喜愛,也再沒有人寫厚厚的情書來記錄自己的愛情。情到濃時的那些誓言和情話到分手時風一吹就散了,完全不留痕跡來提醒你曾經愛過誰,這就是現在的速食愛情。
面對現在年輕人看不懂的愛情,七零八零后也會感嘆自己“老了老了”,跟不上這個時代的節奏了。但偶爾看到那些堆在角落里的CD和那些厚厚的日記,還是會感謝自己生活的那個時代,可以認認真真愛過、認認真真活過,真正老去的時候還有一些東西來紀念自己美好的青春。
那些留過“郭富城頭”、聽過“我是不是該安靜的走開”、追逐過“四大天王”、“陳浩南”的人們,你們還現在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