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整個社會對心理問題的關注越來越強。我自己也上了好些心理工作坊。看到自己和別人的一些問題,倒是開始困惑了:我們為什么會有心理問題呢?我們本來可以選擇更幸福的生活,可為什么我們卻有了心理問題?
王敬偉老師:
一切心理問題的起源,可以說都是來自于人類的防衛機制。這樣說也許有些絕對,但事實確是如此。正是由于人類趨利避害求生存的本能產生了人類的防衛機制,防衛機制帶來了心理問題。
當我們體驗到一種痛苦的感覺時,比如失去親人,被巨大的孤獨侵襲,被他人冒犯等等,我們經常會覺得難以承受。為了讓自己不那么痛苦,人們就啟動了所謂的“防衛機制”。防衛機制包括否認、投射、內攝,等等,總之就是用某種方式使自己暫時擺脫眼前的痛苦。這本來沒有什么錯,只是,防衛機制用得太習慣了,就形成了所謂的模式,模式里面就隱含著問題。
模式之所以稱之為模式,是因為慢慢地,我們一直采取這樣的行為,甚至到最后,不得不采用這樣的行為。比如,當我們感覺到巨大的孤獨時,我們吃了一次甜食。然后我們發現,原來吃甜食的時候好像沒有了那個孤獨的感覺。于是,下一次這個孤獨感再次來襲的時候,我們繼續吃甜食。慢慢地,一有不舒服的感覺,我們就開始吃,慢慢地,變成了暴食癥患者。而最初,我們只是無法面對自己的孤獨而已。
固有的模式產生的問題可大可小,小至比較機械僵化刻板,大到強迫癥、抑郁癥、精神分裂等等。這些產生的問題,就稱之為“心理問題”。因此,就是這些防衛機制用久了,變成了模式,模式引發了心理問題。
我知道我這里所講的“防衛機制”也許跟其它理論里面的定義不太一致,但是為了表述方便,我把人們因為要緩解痛苦而采取的種種不當的行為統稱為“防衛機制”。當初是為了解燃眉之急而用了這個防衛機制,可是隨著經常使用,它漸漸帶來了新的問題,因此,防衛機制的實質是用一種新的痛苦代替原來的痛苦。當然,案主自己肯定是不會這么認為的。他使用防衛機制已經變成一種本能的反應了。即使他知道自己在防衛,那也沒有辦法,先讓自己不那么痛苦再說。因此,防衛機制是很自然的反應。
我曾經治療過一個兩歲多的患有“拔毛癥”的小男孩。此前,他的父親意外過世,家人認為不告訴他事實比較好,因此就絕口不談他父親的事,甚至不允許他提到自己的父親。小男孩于是陷入了巨大的焦慮之中——父親不見了,卻不能提起,不知道怎么回事。這種焦慮是如此的痛苦,以至于他通過拔毛來得到暫時的緩解。這個小男孩就是用身體的痛來替代他的焦慮。這個例子可以很清楚地看到,痛苦產生防衛,防衛造成問題。
還有一個女生,長得很漂亮,但是半邊的耳朵聽不見了。我初次見到她是也覺得很遺憾。她看了很多年的醫生,都不見效。后來,她在我課上的一次情緒釋放活動中,狠狠地哭了一場,哭完了以后,耳朵就開始聽到了。她開始分享她的經歷:原來她年輕的時候,負責一個很大的項目,到處奔波,努力用心。但周圍的同事很嫉妒她,覺得她年紀輕輕就可以做到這些很不服氣,因為經常在她耳邊提各種意見。她每次都很痛苦,但也不知道該怎么辦。后來,慢慢地,她的那邊耳朵就聽不到了。她用“干脆聽不見”的防衛機制來逃避這個痛苦,但隨即也給她帶來了新的問題:耳朵從此就聾了!在這次課上,她想起了這些經歷,好好地把當時積壓的委屈憤怒表達了出來,耳朵才奇跡般又自然地好了。
以上兩個例子,都是防衛機制帶來了身體方面的問題,還有很多例子。比如:為了讓父母愛自己,開始討好父母,于是變成看到誰都討好;為了得到長輩的關注,決定做一個優秀的孩子。不僅在學習上要爭第一,在生活中的各個方面都要爭第一,直到把自己搞的心力交瘁,身邊的關系搞的緊張兮兮。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
因此,簡單說來,一切心理問題的起源,可以說都是來自于人類的防衛機制。
回答者:王敬偉
完形治療師,奇跡課程資深講師,目前在全國各地帶領寬恕療愈工作坊。
整理人:黃銘松
根據王敬偉老師數次工作坊理論整理。
小編注:
1、此文乃王敬偉老師關于“人為什么會有心理問題”的簡要闡述,更多更具體的內容,推薦體驗王敬偉寬恕療愈工作坊。
2、關于防衛機制的介紹,推薦書籍《心靈的面具:101種心理防御》。
3、既然心理問題的產生,是來源于我們對某個痛苦的防衛。那么,人類“最初的痛苦”又是從哪里來的呢?歡迎關注本公眾微信賬號接下去的每周文章精選。
更多有趣的心理學文章,歡迎繼續關注“觀心閣筆記”。
原文發布于:我們為什么會有心理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