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接著分享《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這本書后4個習慣。
1.雙贏思維
記得剛出來社會時聽到某前輩說,世界對每個人都是豐盛而富足的,我們來到這里玩的不是“零和游戲”,不是拼個你死我活,不是你贏我就輸了,而是實現互助互惠,在既競爭又合作的基礎上實現自我價值。
當初并不太理解她的話,競爭不就是要把對方打倒才能贏嗎?隨著社會閱歷的增長,自己也慢慢悟出,只有你一個人贏,鬼才跟你合作,只有你一個人贏,贏了也等于沒贏。就像彭小六提醒我們,與人做任何事,一定要死死記住:共贏,共贏,共贏。
但這樣的思維即使知道也很多人難以做到。就拿我們公司的事兒作例子。我們的工資與績效是固定的,績效有一定的考核標準,但最重要是看你有沒有加班,加班績效高,不加班績效低。結果那些在工作時間內完成任務,甚至業績超計劃完成,也因沒加班而被扣掉績效,被扣掉的績效用來補貼加班人員。美其名曰:多勞多得。
這種“激勵制度”只是惠及極個別的那么一兩個人,但卻損害了大部分員工的利益,也打擊他們的積極性。長期如此,更是不利于企業的發展。
2.知彼解己
知彼是通過認真傾聽去理解別人,解己是在自己反饋意見時能讓別人理解自己。換句話說,最好的溝通是雙向的,是聽你,聽我,你理解我,我理解你,這樣的相互交流才會達到最佳的溝通效果。
但在反饋意見時,我們注意不要犯以下4個錯誤:
01價值判斷,比如人家曬好茶好酒,曬琴棋書畫,就說人家小資。
02追根究底,比如談論工資待遇,不顧對方感受,追問對方數目。
03好為人師,比如憑著自己養育孩子多年,就處處干涉新手媽媽的育兒方式,要對方按自己的經驗來。
04想當然,比如見同事在飯堂拿了很多水果,就說人家太貪心了。事實是人家幫同事拿的。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3.統合綜效
統合綜效是指求同存異,取長補短,互通有無,就是我們通常講的集思廣益了,集大家的智慧,使得1+1>2。這是高層次的溝通。
但很遺憾,我們經常只處在中低層次的溝通,要么出于禮貌我尊重你,不跟你爭,你說什么我同意什么,要么爭個面紅耳赤,各不相讓,不是魚死就是網破。
4.不斷更新
時代不斷變化進步,我們必須也得跟上時代的步伐,才能立于不敗之地。這就要求我們抱有一個終身學習的態度,不斷更新知識、技能。《少有人走的路》作者派克就告誡我們,人生是一場艱辛的旅程,要時時更新自己的心靈地圖。
是的,我們要以變應變,唯一不變的就是變,這樣才能保持我們的競爭力,才能在日新月異的時代里,安身立命。
至此,本書7個習慣已經分享完畢。
好命不如好習慣。
最后,以美國心理學巨匠威廉.詹姆士說的話作為結束語:
“播下一種行為,收獲一種習慣;播下一種習慣,收獲一種性格;播下一種性格,收獲一種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