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然看見Kindle推廣這書,以為是佛陀傳記,心想即便是黑塞杜撰的傳記,也許也值得一讀。于是2016年的頭幾天,沉心看完了這本讓人無欲無求之書。用一句肉麻的話說就是,讓你脫離世俗的塵囂與浮躁,聽見心底的聲音。
當今我們所能接觸到的大多是入世之作,是娛樂之作:給你娓娓道來一個有趣的故事,或者勸你去愛吧去恨吧去追求更好的工作,亦或朋友圈爸媽們一直在轉的中醫(yī)養(yǎng)生秘笈。至少名義上,它們宣稱會讓你活的更好更快樂。
而《悉達多》不同。它和大多數哲學書一樣——雖然莫名被歸類為小說——它不關心你的“肉身”能否好好活著,甚至不關心你是不是還想活著。它告訴你,這些不過是虛無,像《悉達多》里的河流,不間斷流淌,每一刻都相同,每一刻又不同。像昨天的你今天的你明天的你,醉酒的你清醒的你,盛怒的你溫柔的你,并不完全是同一人,實際上有無數個你存在。
是不是覺得太虛無太不想活了?
有沒有一種可能,這世上大多數哲學家、詩人、思想家、宗教領袖,其實都是抑郁癥患者?畢竟他們和其他抑郁癥患者一樣,關心的不是肉身與塵世的欲望是否得到滿足,不是生與死。這現實根本沒什么能讓他們高興。黑塞借悉達多之口說,他羨慕所有的普通人——他們可以愛上一個人,體會到愛,而他不能;他們也會因生意好壞或高興或失落,而他的靈魂也無法感受這些,反而抽身一旁,冷眼旁觀。
于是他們只能轉身背對塵世,無盡地追尋起生命的意義,死亡的意義,世界的本質與宇宙的本質。就像佛祖喬達摩悉達多,就像書中的悉達多,就像黑塞自己,從佛教一路追尋到中國的老莊道教。然而這樣最終就可得道嗎?涅槃又究竟是什么,說得清嗎?
這些都與抑郁癥的精神癥狀同出一轍,不過因為沒有生理癥狀即大腦的病變證據支持, 姑且可稱為,哲學病。
尚未患上這惱人貴族病的凡夫俗子,其實又何苦為賦新詞強說愁。佛祖喬達摩出身宮廷,蘇格拉底窮歸窮也是貴族世家,瘦死的駱駝比馬大。而你我置身塵世,雙手本沾滿勞作的塵土,如何佯裝脫身世外。舊約里人們欲一窺上帝秘密,以上帝視角俯瞰人間而造巴別塔。巴別塔已毀,上帝終讓你我說不同語言,散落人間。
所以少讀一些圣賢書也并不是什么壞事吧。多煩憂一些世俗之事,想想晚餐吃什么,怎么搭訕隔壁帥哥,家里的熊孩子為啥考不到一百分。思慮本身并無高低貴賤,這些更不會比宇宙的奧義來的卑賤。重點是,這樣凡夫俗子們患抑郁的幾率也可以相對小一些吧。
豆瓣上一群人在《悉達多》下,就此悉達多是否為彼喬達摩爭論不休。讀完這本書后,仍能有如此入世精神,既讓人疑惑,又讓人欣喜。
一家之言,純屬俗世之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