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說來,“遲鈍”這個詞常給人負面的印象。
說一個人“真遲鈍啊”,跟說一個人“真敏銳啊”,可謂是天差地別。那個被說“遲鈍”的人聽見這種評價,恐怕會怒火中燒?!扳g感”這個詞顯然很多時候也已被理解為貶義。
但將“遲鈍”的意思略微擴展一下,對它的印象就大為不同了。
仔細觀察,在不同領域取得成功的人無疑都擁有眾多才能,但同時內心必定具備正面意義上的鈍感力,鈍感是讓人身上的才能發揚光大、開花結果的最大力量。它在人們的職業生涯、生活環境、婚姻家庭中都起著相當重要的作用。
我們先來看兩個例子:
一位k先生,他在一家公司工作,不太優秀,但也不差,算是個普普通通的上班族。有一次,他不小心工作上出了差錯。不妙的是,恰巧上司心情不佳,k先生在眾人面前被狠狠地訓斥了一頓。
周圍的同事都對上司火力之猛感到吃驚,對k先生頗為同情;“罵到這個地步,也太過分了吧!”大家甚至擔心他會因此情緒低落,明天不能來上班。
然而,K先生并沒有像大家擔心的那樣,第二天早上一如既往地出現在公司里,笑容燦爛地和大家打招呼,仿佛忘記了昨天挨訓的事情。
看到這種情況,擔心他的人一邊回應,一邊不免有點意外:擔心原來是多余的。這樣的k先生,你覺得怎么樣呢?
從好的方面看,他挨罵卻不消沉,依然精神十足,算得上頑強又優秀。但也可以說是個遭狠批也無動于衷的“遲鈍的家伙”。
總之,他不是個敏銳或敏感的人,這一點確鑿無疑。
而與之相對的另一位N先生受到了同樣的訓斥,卻不像k先生那樣能很好的轉換心情,他回到家思前想后,獨自煩惱不已。
非但如此,他可能還會自責:“我真沒用,真是個不成器的人!”隨后又鉆牛角尖地想:“以后怎么可能沒事一樣待在公司呢?”可能第二天就不上班了。事情再進一步發展,休息一天不行,變成兩天三天,拖著拖著大概只好辭職了。
比較這里的“鈍感先生”和“敏感先生”,肯定是“鈍感先生”占絕對優勢又可靠。
鈍感的他今后無論遇到什么事情,大概都能頑強地闖過去,將來甚至可能成為公司的骨干。而“敏感先生”以后也許仍會不斷遇到挫折,好朋友也會慢慢跟他疏遠。
這就是“敏感型人”和“鈍感型人”的一個巨大差別。
有時候我們是不是也不用事事那么敏感,稍微反應遲鈍一些,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呢!
這也是最近我在看的一本日本作家渡邊淳一寫的《鈍感力》這本書中所闡述的一些觀點。其實,鈍感力不僅在我們的職場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而且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環境適應方面、戀愛婚姻家庭中,以及自身的疾病方面,都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 ? 戀愛婚姻家庭方面
是否具備鈍感力,關系你與伴侶的戀愛或婚姻是否長久,你們的未來是光明還是黑暗。
人們常說婚姻幸福,年老后會深切的感慨“幸虧和你在一起了”。這是經過漫長的忍耐才會有的感慨。
不應該忘記這些忍耐背后,是出色的鈍感力一直在支撐和守護兩個人。
從戀愛到婚姻,要想保持在一起生活長久,夫妻雙方都得注意在某些方面不能太較真,必須看開一點。如果太敏感,遇到一些小事就會火冒三丈,吵起架來。但若是這種時候,雙方都不大在乎,擁有鈍感力,就不會有太大的問題了。
二 ? 環境適應能力方面
針對種種外界變化調整身體狀態,很快適應環境的能力,一般稱為“環境適應能力”。
適應外界氣溫和氣壓自不待言,它也包括輕而易舉的融入人際關系和社會環境的能力。
擁有這種能力,不僅在自己土生土長的地方,去了別的城市也能馬上融入其中,生活下去。即使去了外國,在自然環境、人種和文化都不一樣的世界里,也能開心積極的生活。
在現今的國際化時代,不論到哪個國家,在哪種自然條件下,吃了當地的任何食物都能保持健康。沒有比這樣的環境適應能力更好更強的了。
而這種適應能力的原點就是鈍感力。
擁有正面的鈍感力,在任何環境下以任何人打交道都能生存下去。
希望今后在世界舞臺上展翅翱翔、開拓新時代的人,首先確認一下自己的鈍感力。擁有的人要珍惜,沒有的人要抓緊培養,投身各種環境,把自己磨練得更堅強。不必事事都神經質,應該帶著積極的鈍感力,抱著好奇心去面對一切。
綜上,并非只有靈活和敏銳是才能。不為小事動搖的鈍感力,才是生存最重要、最基本的才能。
只有具備這種鈍感力,靈活和敏銳才會成為真正的才能,讓你大展拳腳。
當然渡邊淳一的《鈍感力》這本書里還介紹了在母愛、疾病、以及面對嫉妒和諷刺方面都應該具備一定的鈍感力……
如果你也想培養下這方面的能力,對這本書感興趣的話,也可以去找來先讀一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