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企業結構方面,
理想的社會要做到“耕者有其田”,
偉大的企業則要做到“工者有其股”!
要讓每一個勞動者都有田可耕、
有力可使、各歸其位、各盡其才。
華為有17萬名員工,任正非把98.6%的股權開放給員工,自己只擁有公司1.4%的股權。這恐怕是全球未上市企業中股權最分散、員工持股人數最多、股權結構最單一的公司,亦是人類商業史上從未有過的景象。
筆者認為:華為融的不是“錢”,而是“人心”。這造就了華為的向心力,這才是未來企業的真正出路!難怪任正非說:不上市則有可能稱霸世界。
而所謂的上市,其實就是意味著一家企業將由“生產經營”道路走上“資本運作”道路,也就是開始金融化。而金融,是這個世界貧富差距不斷拉大的根源。它如同一張天羅地網,制造出世界上最大的制造不公平,悄然無聲將整個社會的財富集聚到那一小撮人手里!
在《一江春水向東流》一文中,任正非道出了華為員工持股制度的產生過程:“我創建公司時設計了員工持股制度,通過利益分享,團結起員工,那時我還不懂期權制度,更不知道西方在這方面很發達,有多種形式的激勵機制。僅憑自己過去的人生挫折,感悟到要與員工分擔責任、分享利益。創立之初我與我父親相商過這種做法,結果得到了他的大力支持,他在(20 世紀)30 年代學過經濟學。這種無意中插的花,竟然今天開放得如此鮮艷,成就了華為的大事業。
在企業文化方面,華為倡導“高層要有使命感,中層要有危機感,基層要有饑餓感”的組織文化。高層干部薪水相對要高,每年分紅也要多一些,財富對他們來說僅具有符號意義。這批人是少數,他們不能以物質利益為驅動力,而必須有強烈的事業心、使命感,這是一群已經完成了物質“原始積累”的精英團隊,推動他們每日奮斗的是一種精神,一種源自本能的對事業的熱愛和激情,非此別無其他。
相反,那些從基層一路打拼出來的中層干部,多年來一直保持奮斗本色,也往往能夠得到破格提升。但對絕大多數員工來說,“按勞取酬,多勞多得”則是最現實的工作動機。 “存天理,順人欲” ,華為的價值設計也充分遵循了這一規律。
“中層要有危機感” ,你作為主管,凝聚不了隊伍,完不成任務,斗志衰退,或自私自利,對不起,你將很快被挪窩、被降職;但經過一段時間你改變了,工作激情提升了,經過各方面考察合格了,你也可能重新得到提拔。“基層要有饑餓感” ,對獎金的渴望、對股票的渴望、對晉級的渴望、對成功的渴望等,都構成了團隊中每個個體的“狼性”精神,舍此,任何的高調宣傳都是虛妄的。
華為的這種模式,其實是最符合中國國情的企業發展方式,最有參考和學習的價值,筆者建議中國的企業家一定要善用這套模式,如果每一個企業都應該像華為一樣堅守自己的領域,必定會支撐起真正的經濟繁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