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實在無聊透頂之余才偶遇了黑澤明,然而我童年的記憶中就已經對他仰慕已久,他的電影獨特的味道,熟悉的日本音樂響徹在腦海仿佛身臨其境。當文藝片的大時代過去,斯皮爾伯格被商業片從神壇拉下的時候,回看這些文藝片,世紀經典不會因為時光而褪色,而文藝片也因為其特殊屬性而擁有一眾忠誠的看客。當下的電影場面越發的宏大絢爛,帶給人不凡的視覺盛宴,技術革新沖破一切帶給人全新的感覺,而我們是否還需要在黑暗里守著燭光寂靜的感受光和熱。
在看這部電影之前,我還看過《亂》,枉為英雄,卻不識人心。昔日的王落魄瘋癲還不若喪家之犬,這部綜合了莎士比亞李爾王悲劇的故事在黑澤明那里得到新的演繹。我記得滿是尸體的戰敗城池走出的老王,記得他象征榮譽和一生功績的戰刀無力的垂落,被衣帶拴著拖到地上,也記得被人嘲笑嘲笑別人的小丑狂阿彌。影片中良善的人得不到好結局,神佛受人參拜但神佛不保佑人類,掉落在地的佛祖畫像在夕陽的余暉下寶相莊嚴,只剩下一個瞎子......亂,亂,亂,權位,仇恨,殺戮.....就像影片開頭說的,生長在戰亂欺詐的世界.....卻不識人心。
《七》是我看的另一部電影,我隨之想起《最后一個武士》對比之下,還是前者更能提起我的興趣。他帶著濃濃的時代感,一開始的黑白畫面宣布了的它出產年限?!镀摺贰@是農民的勝利,不是武士的勝利。誠然,以死亡4個武士的代價來說,這不是勝仗。武士沒有得到任何東西,只提供餐飯,沒有任何封賞。武士憑著對農民的同情崇高的精神和生計。這些武士代表的是過去的貴族似的理想主義,農民代表的則是現實主義和利己主義。然而,最后是農民獲得了勝利,一切結束在農民歡慶的栽秧聲中。影片的開頭苦難的農民想如今非洲的難民一樣團坐在地上,形同螻蟻,開始細數他們的苦難,奠定了沉重的基調。尋找愿意為農民賣命的武士之路不平坦,然而這里敏感的人已經嗅出了端倪——武士們已經開始淪落。武士們也開始餓肚子,為了生計奔波,甚至為了農民賣命。在影片中出現的火槍是武士們的大敵,最接近武士道近乎完美的的久藏倒在槍聲下是影片的一高潮。影片的東方含蓄手法采用間接描寫較多,一聲槍響就有一個武士倒下。久藏是武功最強的,一出場就震驚四座的武藝,敵軍之中奪槍來去自如,回來了也不邀功徑自去修息,他是武士階級對于武士道追求的化身,這樣的他也倒在了槍聲下。這不僅是他的悲哀也是武士階級的悲哀,時代的車輪滾滾,把過去的拋在腦后,火槍的登場象征著冷兵器時代的結束,也必將帶來武士的沒落。武士們沒有取得勝利,也不會勝利。
勝四郎的出場我就知道他一定會活下去,因為他年輕,代表希望。他與其他武士不同,不是為了生計。大戶人家的公子,出來闖蕩,懷著一腔熱血,少不更事,以為可以學成武藝做一番事業,到了社會遇到挫折感到迷茫于是遇到了勘兵衛??北l的武功和仁慈俠義之舉讓他眼前一亮,而勘兵衛看到這個年輕人一定洞若觀火,仿佛看到當年的自己。人就是這樣想著想著,頭發白了還是一事無成。勝四郎與志乃的愛情是影片一大看點,也注定是悲劇。勝四郎身上有人性的弱點,無法抵住性欲的誘惑,然而武士無法和農民結合。志乃的父親光火可以理解,志乃和勝四郎沒有未來。勝四郎最后像要找和他溫情的姑娘,可那姑娘只是看了看他,加入了插秧唱歌的隊伍,農民的生活會繼續,而武士會漂泊。
戰斗的勝利者是農民,他們再也不會受山賊的侵擾,理所應當的唱歌慶祝勝利,此時忙碌插秧,武士對他們來說已經無用,所以影片最后武士會在被忽視的角落里。一切與他們來說合情合理,他們是現實主義者和利己主義者,與武士代表的理想主義相對。就像菊次郎說的,他們自私,虛偽,欺騙,農民的話不可信.......然而,這都是無情的現實造就的,農民屈服于現實并非?,F實。他們不像武士信守道義不殺俘虜,遇到危險躲得遠遠的,武士制服強盜后農民就群起而攻之,殺死落難的武士剝奪武器,最后一戰之前所有私藏的東西。菊次郎也是一個狂阿彌,可笑,可悲但他作戰甚至比武士還勇敢。農民的虛偽,弱小,堅韌都來自生活,無論有什么樣的苦難,只要有土地的給養——明天就是生活。所以,他們才是勝利者。
新人一枚,打算長期入住。您的喜歡和關注對我是種支持,如果文章有用請打賞。原創作品,轉載請聯系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