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每一次將就都意味著“不負責任”

前幾天和朋友一起去看了《生化危機:終章》,回到宿舍就特別想要分享這部韓國電影。我身邊有很多人去電影院只為看大片,那種全程高度緊張的觀影體會就像坐了一次過山車,對壓力的疏解也很管用。可惜,對一個有著“精神世界”強迫癥的我卻起不了什么作用。我喜歡去抓電影傳遞的信息,那些引人思辨的點。

《第二次二十歲》,很容易把人往穿越劇帶的片名,實則講述了一段為期五天的婚外戀情。準確的說是一次在意大利偶遇前任的旅行。一開始我接受不來他們相逢后就立刻發生關系的身體接觸,后來又很向往他們在精神領域的交流。男主是小眾電影導演,女主是很懂藝術鑒賞的牙醫,美術是他們探討最多的一個話題,所以喜歡畫畫的朋友一定能從電影中領略到更多。

可以感受到導演“向愛在三部曲”致敬的意圖,男女主角在對話中就有提到《愛在黎明破曉前》,想要效仿電影故事,約定一年后回到意大利見面。一路聊天看畫看風景,盡管有著濃濃的文藝氣息,但經典也不是那么容易就超越的,法國的浪漫可是滲入骨子里的氣血,韓國的浪漫始終甩不開那愛幻想的不切實際。

我覺得這部片最好看的情節是他們在爭論當初是誰甩了甩的戲份,伴隨著回憶二十幾歲時的戀情一點一點的重現,那么多的遺憾和不甘,不是不愛了,也不存在出軌,原來分手只是因為這樣那樣的雞毛蒜皮。男主在分手后迅速的組建了家庭,女主在得知消息后也漸漸放過自己,大家都有了各自的新生活。而再見面時竟還是那么奮不顧身,對家庭里的另一半來說何嘗又不是一種傷害。可能我們都習慣了新歡代替舊愛是理所當然的療傷方式,可是我們也忽略了一個前提條件,那就是即便是新歡也必須是投入了真情才行呀。否則你的每一次將就都意味著“不負責任”。

從影片中再一次的看到了男人的自私,女主把這次相遇當做旅途中的一道風景,也是處于空窗期的狀態(忘了交代女主的丈夫已經過世)。而男主角是從見面就開始提出要重新在一起的想法,直到在畫展上看到一幅沒有嘴的肖像畫,才幡然醒悟:哦,我有一個失語的兒子,我有一個家庭......

一個四十歲的女人,人生的第二個二十歲,遇見第一個二十歲時深愛的男人,再一次陷入愛情后最終決定還是分開的好。與其這樣,還不如在第一次時分得更不愉快些。剛剛好轉的人生,又開始疼痛了。

婚姻和愛情果真是兩碼事。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