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這是第五種需求性質,也是我們最后一種需求性質,當然,這篇也會是我寫需求性質系列文章的最后一篇,我們一起來認識一下小群體需求,他似乎非常的常見。
小群體需求
小群體需求是指需求的受眾面積相對產品受眾面積而言過于微小,以至于性價比較低的這部分需求,這里的微小有兩種定義,當我們的用戶數量較小時,微小是指占比微小,比如10%的需求占比就是小群體需求,而當我們的用戶數量較大時,就不能以占比來衡量“較小”了,此時需要看絕對值。
相對于體量過億的產品,即使只是1%的需求占比,也有上百萬的用戶會產生該需求,這也是為什么產品伴隨著體量的成長會變得越來越臃腫的原因。
似乎任何一個需求,都有數十萬乃至數百萬的用戶會產生對應的需要,我們只能不斷的迭代,不斷的豐富產品,最終我們都會成為一個又一個的“巨無霸”產品。
小群體的需求真實存在,他只是用戶占比太少了,實際上任何一個功能都是有用的, 問題在于在我們的用戶里,需要這個功能的人實在太少了。
認識小群體需求
在我們已知的五種需求性質例,常見的三種 分別是伴生性需求,YY性需求,小群體需求,伴生性需求可以說是存功能量的積累,也是我們產品態度的體現,而YY性需求更偏個人欲望的表達,是以自己為出發點進行思考的一種需求,最讓我們尷尬的其實是小群體需求。
小群體需求的典型特征是“子集”,他總是隸屬于產品目標用戶群體的一部分子集,比如,女性社交產品里的同性交友,陌生人社交產品的情侶關系,資訊類產品里的行業細分。
在一些基礎功能的打造上也存在小群體需求,實際上,他的數量比我們想象的還要大許多。
在不看其他產品之前,嘗試回答一下這個問題。
你認為,資訊詳情頁的功能是否包含刷新功能呢?
產品經理是一類很特殊的群體,我們要面對的用戶數以百萬,千萬計算,要知道,在互聯網之前,面對數十萬乃至數萬群體的人, 往往是某款產品的當家人,面對的也是消費者。
可能,這樣來講你會更直觀一點,隨著群體面積的增加,我們對群體的控制難度會增加。
我們很容易讓一人或數人感到滿意,即便這些人和我們一點關系都沒有,然而這個數量上升到一定階段時,他就會逐漸變得令人難以想象,甚至望而生畏,比如,怎么樣才能讓千萬用戶感到滿意。
我們很難掌握大面積群體的需求,但相對而言,小面積群體的需求開發難度就要底上許多,我們會經常提到小群體需求的根本原因便在于我們自身對群體的掌握力度的不足,小群體需求比大群體需求更容易被發現,更容易被我們開發出來,實際上對于4年以內的產品經理而言,30%以上的需求其實都是小群體需求。
我們來做一個很簡單的速算吧。
1+2=?
1+2+3+4+5=?
1+2+3+4+5+6+7+8+9=?
1+2+3+……100=?
1+2+3+……1000=?
速算的原則并沒有改變,改變的只是數量,正如我們做的練習題,群體面積越大的需求,往往需要我們付出更多的時間精力,如果我們把速算改為需求,那我們還需要考慮到每個用戶會有多個需求,而我們的用戶往往是千倍萬倍的數量。
如何對待小群體需求
小群體需求其實不可怕,我們只需要認識到如何對待他就可以了。
小群體需求是有價值的
我需要向你再次強調的一個事實,小群體需求是真實存在的需求,也是有價值的需求,因此當你的需求被判定為小群體需求時,切勿妄自菲薄,我們是認可小群體需求的價值的,只是或許在當前階段當前的產品里他的價值相對較低。
許多功能,對于大產品而言只是一些小群體需求,但對一個小的產品而言,卻是非常驚艷的需求,要知道許多創業故事里,不乏以小博大的案例,甚至還有以下犯上的案例。
云音樂便是這樣的一個典型案例,在云音樂誕生時,QQ音樂已經占據了大部分市場,而云音樂抓住的需求對于QQ音樂而言便是極為小眾的需求,諸如視覺體驗,小眾音樂等特色。
因此,請不要過于輕視小群體需求,在合適的環境里, 他的作用完全等同于創造性需求。
存儲下來
當我們認識到自己提出的需求是一個小群體需求時,將他存儲下來,因為他并不是沒有價值,只是當前環境并不適合做這個需求,耐心的將他存儲下來,直到時機成熟。
我相信大家在從業的這些時間里,或多或少會意識到自己提出了一些小眾的需求,在被leader或者被團隊pass掉以后,雖然心里不是很高興,但也會將這些需求舍棄掉,甚至于遺忘掉,這是一筆非常大的損失。
這讓我們失去了許多優秀的產品,甚至這些產品都還沒有開始就已經被我們親自舍棄掉了,也許未來的某一天,我們的機會成熟了,這些曾經被我們舍棄的小群體需求,會給我們帶來莫大的驚喜。
請將我們發現的小群體需求存儲下來,以文檔,以語音,以視頻都可以,閑暇時間再來思考思考,合適時,讓他被生產出來。
更積極的心態
對待小群體需求的第三個建議,無需爭論,無需不滿,很主動的為其他需求讓出排期,讓出資源。
盡管小群體需求有他自身的價值,但當我們將該需求判定為小群體需求時,他的價值是不大的,可以說是聊勝于無的價值,比伴生性需求的價值更低。
因此,我們無需為了需求的排期,為了是否當前做該需求與其他人產生過多的爭辯,尤其是我們的產品同行,我們的leader,要知道,許多時候我們的爭論是意氣之爭,并不能為我們帶來更多的價值。
不論我們討論了多久,不論我們腦爆了多少次,僅僅是針對做與不做的討論,絲毫不會提高小群體需求的價值,不如將這些時間積累下來,用來去做更多的分析,做更多的需求挖掘。
小群體需求在不合適的階段只需要我們存儲下來,并不需要我們一定就要把它開發出來,我們的需求往往帶動的是整個團隊的成本投入,因此選擇需求開發也是一件非常慎重的事情。
在我們眼前有一道非常簡單的數學題,但總是被我們忽略。
我們假設一個10人的精英小團隊,每個月的人工投入是十萬薪資,而我們知道一個比較復雜的功能開發周期往往是一個月以上的,即使按照最短的時間成本,加上測試時間也需要兩周以上的時間。
這意味著我們的每一次需求確認,都會投入接近十萬,乃至十萬以上的成本,盡管不是產品經理本人來承擔這個費用,可這些投入卻是真真實實存在的,就在我們每個月得到的薪資里。
因此,舍棄爭執之心,是需要我們更加理智的對待,減少一些不必要的爭執,把這些時間放到更有價值的事情上,這里的前提是我們已經確認了,該需求是一個小群體需求。
你認為資訊詳情頁是否需要做“刷新”功能呢?
相信大家對于刷新功能都不陌生,簡單而言,刷新功能會重新觸發頁面的請求,加載最新的內容,在資訊產品里,以今日頭條為例,他的做法是在內容列表頁提供了刷新功能,但在資訊詳情頁,在內容詳情頁并沒有提供該功能。
試想一下, 當我們在網絡不佳的情況下,點開了一篇段子,看著內容里大篇的灰色占位圖(圖片未加載出來之前),是不是特別想要刷新一下?
尤其是從網絡不佳的環境切換到網絡良好的環境時,是不是非常想要“刷新”一下,讓內容加載出來呢?
由于近期的居住問題,我經常需要返回列表頁,再次點擊相同的文章,我才能將這些內容加載出來,毫無疑問,我在內容詳情頁存在“刷新”的需求。
實際情況是大部分的資訊產品在內容詳情頁的設計上,都是取消了“刷新”功能的,因為這是一個典型的小群體需求。
目前4g和wifi網絡已經非常的普及了,弱網絡的環境確實存在,但相對于整個網絡環境而言,面積較小,而對于今日頭條或者資訊類產品的定位用戶而言,更是以城市居多,比如一線城市使用資訊類產品的用戶遠高于四線城市。
結合上述兩個因素,導致最終用戶在網絡環境不佳的情況下訪問內容詳情頁成為了一個低概率的事件,成為了一個典型的小群體需求。
小群體需求并不是不做,漏做而是不需要做,不值得做。
但如果我們在案例里提到的資訊類產品定位是四線城市,甚至是鄉鎮使用的產品,在這部分地區網絡環境相對較差的情況下,是否需要在內容詳情頁做這個功能呢?答案似乎不一樣了,這個需求在一個新的場景里,似乎不再是小群體需求了。
結尾
以小群體需求作為需求性質的最后一篇文章,是巧合,也是最合適的一種結尾方式,因為小群體需求往往是創造性需求的開始,要知道他更多的是受限于相對群體面積的大小,而非需求本身的錯誤。
從小群體需求到創造性需求更多的是考驗我們對群體面積的駕馭能力,而不是其他的理解能力,這是一個很好的開始,相對于生硬的響應性需求,死板的伴生性需求以及最差的YY性需求而言,毫無疑問小群體需求是最接近創造性需求的。
總結下來其實只有一個概念要告訴大家:針對性越強的需求,通用性越差。
我們經常發現的小群體需求往往伴隨著特定的使用場景,比如當用戶想要刷新時,或者當女性里有同性傾向的群體想要交友時。
這便是我們所提到的“針對性”,針對某種特定場景,針對某種子集用戶群體的需求,一旦我們的針對性提高了,那么其他用戶的感知就會變弱。
很感謝大家閱讀需求性質的文章,希望這套需求性質的方法論能夠幫助大家更有效的去梳理自己的需求,隨帶一提,需求性質是我原創的一套方法論,也歡迎大家與我交流。
需求性質是結合了我對kano模型的理解以及我對從業多年所接觸的需求進行的一種沉淀,他還不完善,但卻比較實用,相信網絡當中還有許多產品達人貢獻出了自己對需求理解的方法。
這套方法無意于對錯之爭,實際上方法是死的,如何去運用方法才是我們需要思考的問題,因此更希望大家能夠靈活的看待這套方法,不需要教條式的去理解。
最后感謝大家的支持,公眾號有了大家的支持才能堅持到現在,下篇文章會回到一些比較瑣碎的分享,后續有機會時,會再寫系列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