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寶哥
自認為是一個集求知欲和好奇心于一身的耿直boy,我日常70%的時間在微信里(當然我是抱著學習的心態。???)搜集各類干貨從各方面來提高自我;活躍于各類微信群、線上培訓、推薦書單等等,微信里的文章不是干貨都一律不看,對這種濃縮的硬知識有了一種近乎病態的追求,買本雜志希望有干貨,去現場聽場演講希望聽到干貨,在網上看一檔娛樂節目,要有干貨,否則感覺自己遭到了愚弄,直到我看到這篇文章后:
最好的干貨其實根本不用耗盡心力去追求,他們一直唾手可得,就在教科書里。換句話說,如果你真的苛求干貨,最干最硬的教科書一直都是最好的選擇。而如果你看到這句話就立刻找出了(可教科書太晦澀,看起來太累啊)這樣的理由,說明你并不像自己表現的那般苛求干貨,你苛求的可能是(我剛剛可是吸收了干貨喲!)的感覺,更何況這感覺往往還是錯覺。
——選自 梁歡《我說的不一定對》
哇擦!看完我整個人都不好了?? ?[ ???? ?? ?] ?毀三觀有木有?想起以前有人罵郭德綱太三俗,相聲沒有教育意義,觀眾都被帶壞了,郭說:“少來這套,你來的時候就是那個玩意兒!”還好不是說我,因為我還是一個善于總結和反省的耿直boy(讀第二遍不自覺讀成直男。。。)以下是干貨總結:
1.干貨跟雞湯的性質一樣
雞湯告訴我們?美好未來一定會來?共產主義一定會實現,于是端著99%的雞湯等待1%的靈感,鬧呢!干貨頂多是雞湯里面的雞肉,多撐兩小時,回到現實還是會餓的。道理都懂,用在我們自己身上不一定都對,然而我們缺少的卻是驗證道理的行動。
說得干貨一點,可以這樣說:“任何實用型的書都不能解決該書所關心的實際問題。一本理性的作品可以解決自己提出的問題,但是實際的問題卻只能靠行動來解決。”——《如何閱讀一本書》
2、干貨太多卻沒有靈感
上面說了我70%的時間用在找干貨上面,關注了322個微信公眾號,都是我認為有干貨的號,每天看到晚上兩點多,白天要把豆瓣、知乎、貼吧挨個看上一遍,整一個探測器,搜羅了好多知識點,時間管理方法,技能速成等等,看的時候覺得好棒,難得一見的干貨,如饑似渴的看,心想看完之后肯定功力大增,就等著笑傲江湖了!但最后的結果是看得頭大,腦子一片空白,然并卵,依然沒有洞見。這難道這不是碎片化閱讀帶來的創傷么?梭羅在《瓦爾登湖》里說:“一切要簡化!簡化!再簡化!”不要指望干貨會給你帶來多大的改變。
說得干貨一點,可以這樣說:“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圣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3、如何保持洞見
人跟人之間差異還是很大的,在15世紀的時候,人們以為太陽都是圍繞地球轉的,但有個流比人提出來地球是圍繞太陽轉的,結果大家都懵逼了。如今看到太陽從海平面升起的時候,會情不自禁的說:“日出了!”但如果有人說:“地轉了!”肯定會被說成傻逼吧。今天剛好是地球日,保護地球人人有責!(接的好生硬 ̄▽ ̄///)
最后的干貨:真正導致人與人之間知識水平差異的,往往不是知識的數量,而是知識之間的聯系。而且隨著知識的增多,建立聯系的收獲也會越來越大。怎么講?
大部分人滿足于既定的任務和日常的生活,不愿意去深入探索事物背后的原因。而有一部分人卻在別人停止思考,對周圍發生的一切事物習以為常的時候,仍然積極的探索答案。
哈哈,干貨到這里,就等靈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