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6月23日,百年一遇之大暴雨;2012年7月21日,五百年一遇之大暴雨。所以,對于2017年6月21-24日的大暴雨,只要與6.23/7.21相提并論,大家高度關注刷了屏實在是應該。在7.21那場大雨中,在廣渠門橋下罹難的那個人,是我通信圈的同行也是我的同鄉[大哭],昨天看到那么多溫馨提示的圖文帖子,有的喊早點回家要不就別回了,有的轉發各個容易積水區域的救助電話,有的在跟進大雨來沒來來不來的及時消息…看著夸張喧囂,看著友善有愛。
我這次格外關注這場大暴雨的信息,主要是因為公司一個重要部門的團建正好在此期間,地點是延慶的長城腳下的公社。各種提醒中都有提及“不要進山、不要爬長城”[捂臉]策劃準備近一個月的項目,真可謂是好事多磨,期待內心深處來場大暴雨,結果天公作美如此配合。
作為項目的策劃者之一,在“讓暴風雨來得更猛烈些吧”和“安全第一”的兩難之間要做出選擇,是我必須要面對和做出的判斷。因為還涉及參加的公司領導、外部嘉賓、酒店、車輛、人員安排等諸多因素,在按原計劃進行和延期取消兩者之間抉擇,實在不是件輕省的事情。
為了應對從20號晚上開始的這份抉擇焦慮,我主要做了三件事:第一,時刻關注信息進展,并與組委會同步資訊;第二,提前與公司領導溝通,打招呼可能會有調整和變化,對個大表和后續時間;第三,hold住,先不要定下最終的決定,持續關注持續溝通,設置最后決策節點。
因為昨天的大雨姍姍來遲,同時關于大暴雨的強度專家在“辟謠”不會那么大,而且從公司到酒店的路況也以高速公路為主,再加上對參會者心理狀態、酒店費用以及后續時間安排的多維度考量,最終我還是在昨天臨下班前建議“按原計劃執行”。[憨笑]
貌似轉了一圈又回到了起點,但經歷了這個過程,我還是頗覺壓力沉重,多少也能體會到管理者和投資者在面臨艱難決策時的心態。直到現在,我依然很是焦慮:如果今天的大暴雨真是很大,我還改不改行程安排呢?[捂臉]
面對不確定性的決策,重要的有三個層面:一是信息,二是溝通議事流程,三是決策者角色及其定位。前兩者都是物理性的客觀存在,做的好不好都屬于skill層面的技術手段,惟獨最后一個,考驗的還真是擔當/accountability:應對不確定性歸根到底還是得靠敢給結論、下判斷,并對結果負責,錯了反思復盤,對了總結提高。要是全部寄托于靠技術手段研究透徹所有邊界條件和影響因素,不但不現實而且還會削弱決心、意志和果敢的內心力量。不找借口,我來擔責。[嘿哈]
現在雨還沒有下大,今天要了解和確認車隊司機的信息,天氣惡劣時尤其要多聽聽掌握方向盤的老司機的意見,無關乎去還是不去,只在意選擇何種路徑抵達目的。[奮斗]?順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