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了解黃金圈法則是從小六的知識管理訓練營了解到,“為什么”“如何做”“做什么”幫助列寫作框架,讓文章脈絡清晰。看似簡單的三個問題,還是有很多技巧方法的。
《從為什么開始》作者是西蒙?斯涅克,因發現黃金圈法則而得名。演講"偉大的領袖如何激勵行動"在TED大會里最多觀看視頻的第7名。
書中說:運用好黃金圈法則,你可以成為真正的領導者,并贏得他人認同和追隨。在組織中,你可以培養出信任和凝聚力,做出真正創新的產品,擁有強大的市場號召力,獲得永續的成功。從本質出發,找到別人無法復制的競爭力。
1、簡單的思考框架,卻很容易混淆
黃金圈是什么?
黃金圈一種簡單的思考模型,讓領導者擁有一種感召他人的力量,能啟發人,鼓舞人,找到內心行動的動力,熱忱。
黃金圈是由“為什么?怎么做?是什么?”組成,這小小的模型就解釋了為什么一些組織和領導者能夠在別人不能的地方激發出靈感和潛力。
“why”為什么:指的是目的、理念;
“how”怎么做:指的是方法和措施;
“what”是什么:指的是現象、結果;
看似簡單的三個問句,實際并沒有簡單。我們很清晰自己的工作是什么?但并不是很清晰為什么去做?
例如:我的工作是銷售公司產品,我在企劃部門做企劃工作,我是一名舞蹈演員,我是學校老師,這是都在“what”層面,容易用語言表達清晰。
但我們為什么工作,為什么成為老師,為什么成為一名舞蹈演員? 這是WHY層面的問題,回答起來似乎沒有那么干脆利索,需要思考片刻,有時候回答的也很模糊。
還容易混淆的地方:工作中經常問“為什么做這件事”,大多數回答是為目標,為利潤。可黃金圈的“為什么”與“為目標”“為利潤”沒有關系,利潤、目標只是一個結果,永遠只能是一個結果。
而說的“為什么”指的是:
你的目的是什么?? 你這樣做的原因是什么?? 你懷著什么樣的信念?? 你的機構為什么而存在?? 你每天早上是為什么而起床?? 為什么別人要在乎你?
我們思考的方式,行動的方式,交流的方式都是由外向內的,也就是容易從what層面說起。而黃金圈的是“為什么”開始,然后是怎么做,最后是做什么,是從內而外不是從外而內。
2、黃金圈為什么由內而外,要從“為什么開始”呢?
黃金圈法則:是由內而外。從“為什么”開始,然后“如何做”,最后“做什么”。
為什么要從內而外呢?
這個問題不是從心理學角度,而是從生物學當中發現:因為看人類大腦的溝回,你會發現,黃金圈的三個層次與大腦的三個皮層精確對應。
黃金圈的三個層次分別是從內而外是:為什么?怎么做?做什么?人類大腦的三個皮層:邊緣腦、邊緣腦、新皮質。
人類的大腦外層新皮質成為“智人”,對應著,黃金圈當中的“做什么”,新皮質負責理性思維分析和語言。
中間的兩層叫邊緣腦,這個區域負責我們的情感,比如信任和忠誠,它也負責所有人類行為和決策過程,但它沒有語言能力。
從外到內做溝通時,先說“做什么”能夠理解大量的復雜信息,利用的是理性思維,擅長分析,但不會促使人采取行動。但當從內到外多溝通的時候,是直接對應著,是直接對著控制決策過程的,而負責語言的皮層允許我們為這些找理由。
就像戀愛時,或結婚后,很難用精準的語言表達,為什么喜歡對方?為什么要嫁給對方?很難用言語解釋清楚,為什么會愛上這個人。
真正的原因是愛人會讓我們產生一種感覺,而這種感覺很難用語言描述清楚。當我們感覺是對的,兩個人就會在一起。
當我們從內找到做事情的感覺,就會找到動力產生持續行動。村上春樹是一名作家,還是跑者,每年會跑一次馬拉松,在寫《當我談跑步是談些什么》時,已經跑了23次馬拉松,跑步中最關鍵的是,是否超過過去的自己。為什么跑?他的目的是“下次要跑得更好”。
如果把“為什么跑馬拉松”放在追求輸贏的結果上,那就很難持久跑下去。
先從為什么開始,是找到感召、啟發、激發自己和他人行動的動力,幫助喚起心中的熱忱持續行動。
3、迅速找到問題的本質
黃金圈法則不僅僅是激發啟發行動的思維工具,也可以幫助表層問題找到本質問題。
在《好好學習》中,講解過一個小案例,成甲老師用黃金圈幫助洽談成一項業務。
一位從事景點旅游的企業老板,想對他們景區準備開發二期項目,但對于建設什么內容,投資多少一直沒有找到頭緒,找過幾個團隊做過咨詢。找到成甲院長時,介紹其他團隊的策劃思考和設計后,詢問:覺得那個方案好?
成甲老師沒有直接回答問題,而是反問一個問題:為什么要開發二期項目?
經過深入溝通,多次詢問為什么,了解到因為第一期的項目的客流很好,但是盈利能力較差,想通過開發第二期項目提升盈利。
二期項目開發是呈現出的“做什么”。而本質是想提升盈利能力,而目前第一期項目客流很好,可以利用第一期項目提供更好服務,提升收入。
先將第一期收益提高,再決定考慮二期項目。
幫助對方找到事情的本質,從而能幫助從不同角度找到答案,因此得到對方的信任,自然他們成為合作伙伴。
4. 多問自己為什么,找尋人生方向
查理·芒格曾經說過,詢問自己一個又一個為什么,你就能更好地思考問題。通過問一個又一個的“為什么”你開始獲得普世的智慧,有更深刻的洞察力。
現在很流行斜杠青年,他們賺得盆滿缽滿,例如彭小六,簡書一哥,簡書作者,從三線城市變成知識管理專家,日賺20萬,瞬間成為大家羨慕的對象,成為很多人奮斗的目標。
想成為什么人,也是黃金圈的外層what,可以多問一句:為什么想成為那樣的人呢?
之前也分享過一個案例,有一位做保險的朋友,處在事業瓶頸 ,咨詢秋愷老師如何突破。老師反問:你想要什么?
朋友說:想成為銷售總監那樣的人?
為什么想成為銷售總監呢?
朋友不假思索:因為銷售總監年收入有一百萬,所以想成為銷售總監?
為什么想要年收入一百萬呢?
朋友驚訝一下,朋友說:因為不想讓人瞧不起,小時候家里很窮,經常被人瞧不起,所以想賺更多錢,不想讓人瞧不起。
那你真正想要什么?朋友震驚到,我好像從來沒有思考過這個問題,我為什么要的問題?
不斷詢問一個又一個“為什么”,找到那個清晰的人生理念,因為從來沒有思考過這些問題,為什么想要那些東西。然后用清晰的語言表達出自己的人生目標、理念,用what來清晰的傳遞出去。
4、多問為什么,找尋更多創意想法;
記得從成甲老師的《好好學習》中看到的案例,公司計劃在學校參加雙選會(學生公司雙向選擇的招聘會)和舉辦宣講會。
安排實習生小A,去高校貼海報,很簡單的事情。她多問一句問什么?讓本來只是跑跑腿的工作,找到新的工作方向。
張貼海報是為了給公司宣講會和雙選會的預熱,那貼海報目的:是為了給公司做宣傳,那就要達到宣傳的效果。從這個角度出發去工作,會得到不一樣的結果。
如何發海報?發到哪里會更有效果?除了發海報還有哪些方法可以起到宣傳的效果呢?
學校的就業處大多在三四層的地方,如果貼在這里效果不大,然后就說服就業老師幫忙在QQ群內幫忙宣傳;
發現主樓的宣傳欄位置很醒目跟就業處老師商量貼在此處,宣傳效果更好。然后又與就業老師商量把海報貼在主樓的宣傳欄……
自然,雙選會當天的效果很好,小A實習的公司在活動現場是咨詢最多的公司,收到很多優質簡歷,宣講會上大家做的滿滿當當,氣氛十分活躍。
如果沒有“為什么”的過程,當接收任務時,或許就只是簡單的發發海報,那樣的工作效果自然減半。
多問自己為什么?當每天早晨醒來,都清清楚楚地知道自己為什么存在,世上再沒有其他事情能比這個帶給我們更多快樂和幸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