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是在開會時有人仍緊盯著自己的手機或者平板電腦,各位專業人士大概都會感到惱怒甚至大發雷霆。在緊盯手機的幾秒鐘甚至幾分鐘時間里,這些人與僵尸無異,而且他們還堅信,自己完全沒有錯過會議的任何細節。但所有真正參與討論的人都知道,這實際上是一派胡言。”
書中此段里描述的情景在我們生活中很常見,在地鐵里、在公交車上、在辦公室、在公園、在影院、甚至是自己家里,刷朋友圈,刷微博,玩通關游戲(比如消消樂,相信有好多人已經玩通關了,反正我是玩不過五十級),人們的視線總是緊盯那一塊小小的屏幕,可謂是無處不在,無孔不入。
這些小僵尸以為他在擺弄手機的時候依然緊跟會議節奏,以為他們在擺弄手機的時候不會錯過站臺,以為他們在沉迷于虛擬世界的時候還能照顧孩子。
朋友因為她老公的表現無比惱怒,對他大發雷霆,要他給孩子樹立好榜樣,強迫他丟掉手機,全心全意陪伴孩子,與孩子交流,不然孩子會認為手機比他在爸爸的心中重要,孩子會沒有安全感,甚至會報復。
為此朋友瀕臨崩潰,也許她的冷臉色對她老公的隨時在線有所威懾,他現在有了很大的改變,只要孩子在旁邊,他絕對不會去碰手機,雖然他還是會不時的偷偷跑進房間看下手機,但為他的改變朋友深感欣慰。
在任何一處,總是能看到帶孩子的父母。
雖然都是陪孩子,但是其中有許多父母把孩子晾在一邊,讓他們自己玩耍,家長卻在旁邊刷手機。更有甚者,家長孩子一起玩手機。這不僅殘害了孩子的心靈發展,對孩子的健康也產生了很大的威脅,比如視力下降、患頸椎病、駝背等等。
書中有這樣一段話:
“我還見過不少年輕的家長一邊抱著孩子,一邊忙著擺弄手機,就像寶寶不值得他們投入全部注意力去照顧似的。難道他們真的不知道,跟寶寶說話有多么重要,哪怕寶寶還不會說話?難道他們真的沒意識到,寶寶的語言接受能力的發展遠早于表達能力?黑莓成癮族/蘋果手機族父母撫育的孩子語言發展情況到底如何,我沒有找到這方面的研究報告,但根據我個人對發展心理學的了解,我敢說,情況不太樂觀。”
有專家指出,孩子有可能會報復,破壞父母的手機或者把手機扔掉。
“其中一位專家說,當時他正和6歲的女兒一起坐在沙發上,一邊看電視一邊發信息,突然之間女兒從他手里搶走手機扔到地上,然后跳下去一邊踩一邊大喊:‘你根本沒有聽我說話,你從來都不肯聽我說話,從來都不肯!’”
曾經有這樣的新聞:
母親帶孩子在湖邊玩耍,母親因為看手機入迷,孩子溺死在湖中都不自知;在商場的自動扶梯旁,母親在擺弄手機,孩子玩手扶電梯的扶手,被扶手帶倒,而令人氣憤的是,母親竟然沒有把手里的手機丟掉,而是單手去抓孩子,結果孩子還是失足墜亡;奶奶在飄床上打電話,孫子從窗戶墜樓致死。
類似的新聞數不勝數。
為此,我深表痛惜。
為什么會有熱衷于連線的癮君子?
他們害怕錯過重要的信息,害怕被這個世界拋棄,害怕孤獨。
其實,就算錯過了某個重要的信息或者郵件,這個世界也不會崩塌。
“不要擔心過于極端。如果某件事真的很重要,那么它有90%的概率并不緊急;如果它真的很急,別人會給你打電話。”
那么如何治愈小僵尸呢?
1、限制自己檢查手機信息的次數,唯一的辦法就是心狠一點,冷酷的限制自己在線的時間。
“戒毒者常常使用‘突然戒斷法’,即立刻戒掉壞習慣。這種方法見效最快,而且可能效果最好,如果你能熬過最開始那段最焦慮的日子。”
2、趕走所有的誘惑
“禁用所有的自動推送,包括社交媒體、新聞網站、博客等。”
“有時候,在經歷了一段痛苦的戒斷期后,你不但會變得更有效率,而且在拋棄大部分浪費時間的東西以后,你反而活得更好。”
我對此深表同感。如果我還是像以前一樣,抓緊一切碎片時間刷朋友圈、刷某寶,那么我也不會有時間看《慢思考》,更不會有時間來寫這篇文章。
3、孩子在旁邊時堅決杜絕碰手機
家長是什么樣,孩子就會有樣學樣。在陪伴孩子的同時,必須禁止看手機,積極投入到自己的家庭角色里,與孩子與家人有更多的交流與互動。
《慢思考》作者最后提醒我們,基本態度的改變是所有改變的根基。如果一個人不改變基本態度,任何技巧都派不上用場,因為他自己根本就不會接受。
?本文版權歸 烏黑的酸橙 所有,任何形式轉載請聯系作者。
作者 烏黑的酸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