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我變得如此的,非正常――今天看到知乎里一個話題,“抑郁癥會影響人的外貌嗎”,一個回答是,會。具體怎么說已經記不清了,只是里面一句話讓我印象特別深刻――“我不記得我從什么時候開始變得都不能正常生活了”。
我不確定自己是不是真的得了抑郁癥,只是去年去檢測的時候說是輕度焦慮。可是我又似乎很能體會所有抑郁癥患者說的種種――比如說這句話。
我也不記得是從什么時候開始,我不再有懼怕的事物,所有的東西都可能變得不在乎,就算是自己的興趣愛好都可以變得毫無意義,我不再保持規律的作息,我失去了原有的心態和追求,我不再樂觀,不會自欺欺人式的安慰自己,取而代之的。是一有問題就陷入泥潭,感覺天都要塌下來,然后,焦躁,悲觀,逃避;我不再天天掛著開心有感染力的笑容,我甚至可以幾天不笑不語。我漸漸變成了我最不喜歡的樣子,我成為了那個我不想成為的人。
我看過來自《天才在左瘋子在右》的文章,里面有一篇是關于平凡人和天才的客觀描繪――我們都希望自己是天才,可事實上,平凡人才是推動這個社會發展的力量,聰明人的出現,只是偶然,正如沒有愛因斯坦,可能會有恨因斯坦一樣。聰明人的聰明會讓自己活得痛苦,如果你學不會像平凡人一樣地活著的話。所以,“大智若愚”才是真智慧。
我相信存在即合理,我堅信有利必有弊。所以我不排斥自己可能得病,身體或心理,我覺得或許生病也不會那么一無是處的糟糕。可是,我真的不喜歡這樣的自己,這個生活作息不規律,情緒波動大,高低起伏不定,時而正能量滿滿時而負能量爆棚的自己。
今天跟妹妹聊天,她知道我也許不是很開心,她也沒有跟我說什么大道理,她只是一個勁兒地跟我講她生活中的樂趣,包括今天吃了什么好吃的,工作的時候遇到什么好笑的,明天要到哪里玩,下周又要發工資了。她的快樂讓我真的很羨慕,也很欽佩。我希望能和她一樣,和我過去一樣。
今天媽媽說我,性格像極了爸爸,一有什么事情就愁眉不展,一晚上都在想,非得想通了才能好。而她就跟我妹妹一樣,有什么煩的,一會就好了。真的是這樣。她說,有什么好煩的呢,日子一天天過去,開心一天是一天,不開心一天也是一天,何必呢――這不正是我跟我妹妹說過的話嗎?
“也許你是因為太閑了,”我妹妹這樣分析。也許,真的是這樣。我會不會是因為煩的太多,想的太多而行動得太少了呢。所以,還是給自己找一個事情做吧――要那種,目前最重要的。
還有規律作息,那真的是第一重要的習慣,沒有之一。
還有畏懼,或者說,是敬畏――敬畏生命,敬畏工作,敬畏學習以及其他。我很難想象一個什么都不在乎的人會有多在乎自己。
規律作息,樂觀開朗,敬畏之心,找點事做,工作或事業或考證,都可以。像所有的年輕人一樣,像個屌絲一樣生活,辛苦地找工作,買房子,還貸款,然后偶爾假裝地過過有小資情調的生活,做那些年輕人該做的事情――做回一個正常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