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蔣顧史
讀書幫美國人贏得了“第二次世界大戰”。
這是我從《當圖書進入戰爭》這本書里得出的結論。
因為閱讀,美軍士兵們雖然身處地獄般的戰場,心里卻還能感受到世界的美好。一個好故事,就能治愈一點戰爭的創傷,讓這些昨天還是學生、工人或農夫的男人,有勇氣能堅持到戰爭結束。
在所有撫慰過士兵內心的圖書中,最受歡迎的就是這本《布魯克林有棵樹》。
我的靈魂獲得了重生
我看到了這樣一封信,寫信的人是一名20歲的美國水兵。寫信的時間,大概是1944年,因為常年飄浮在海上,我沒法確定他寫信時的地點,有可能當時他正在太平洋上跟日軍作戰,也有可能,他剛剛熬過奧馬哈海灘死神的收割。
信是寫給《布魯克林有棵樹》的作家貝蒂·史密斯的,這名20歲的水兵,正在承受人類歷史上最殘酷的戰爭帶給他的壓力,他剛讀完《布魯克林有棵樹》,有很多話想給她說。
“你是否有過心煩意亂的時候,以致很想找個人傾訴,想坐下來安靜地把它寫出來?這便是我此刻的感受。”
“你知道,我20歲……但是我感覺自己已經40歲了。在海外的兩年戰爭生涯中,我經歷了地獄般的日子……我只是想讓你明白,盡管我年紀輕輕,卻見識過那么多苦難?!?/p>
寫這封信的時候,這名年輕的水兵正飽受瘧疾的蹂躪,被迫臥床休息。這場疾病,讓他感受到孤獨,這是一種很可怕的感受:他躺在病床上,只有20歲,他很想自己的父母和高中時愛戀的那個女孩,但上一周還跟他一個宿舍的戰友,已經消失在叢林中了。
在船上的醫務室里,他百無聊賴,好在新的軍版圖書有一批送到船上,扔給他的那本,剛好是《布魯克林有棵樹》?!拔乙呀涀x了兩遍,現在正從中間開始讀,”他在信中說,“每次讀這本書,我都比上一次有更深的感受?!?/p>
“我第一次在齊膝深的沼澤地里掙扎前行……抬著一副擔架,戰友的鮮血從擔架上一滴滴地漏下,他的生命正在流失,我對此卻無能為力。我非常難過,對世界充滿憤怒,覺得自己不可能再愛上任何事和任何人。”這名水兵寫道。經歷了這場滅絕人性的戰爭之后,“我懷著一顆死了的心……麻木的心”,一個20歲的青年,宣稱自己已經要喪失愛這個世界的能力。
一切都因為《布魯克林有棵樹》而變化。在閱讀這本書時,水兵的內心重新感到溫暖:“我無法解釋自己的情緒反應,只知道它發生了,我的心被翻轉過來,重新煥發活力。……我感覺或許經過一番努力,我還是能在這個世界上獲得機會的我永遠無法向你解釋清楚,你的書對我有多重要,我的心里充滿著怎樣的感激和愛?!?/p>
“今晚,我沒法入睡,”他說,“除非我向作家袒露心聲,因為她使我的靈魂獲得了重生?!?/p>
哭泣幫助了我
一直到日本人偷襲珍珠港之前,美國人對戰爭都毫無概念。他們關注發生在歐洲和亞洲的戰爭,卻極力想遠離它。而一夜之間,美國人被日本人拖入戰火,數十萬人志愿參軍。前一天,他們都還是普通平民,突然間,就要在接受簡單的訓練之后,開始面對急行軍以及與暴力、死亡相關的世界。
沒有什么訓練能消除這種普遍的焦慮,士兵們面對的是死神,早上跟你一起進餐的人,晚飯時可能已被埋葬。士氣低落,前途渺茫,任何一場戰爭中,每個指揮官都會面對這種無奈。
一位將軍說過:在戰場上,我用盡所有心力,只是想讓我的士兵免于死亡。但是,一支內心充滿恐懼的平民軍隊,如果不能讓他們對未來感到希望,誰都不能保證他們不會像麥子一樣倒伏在敵人風一樣的子彈面前。
這是一件神奇的事情。在嘗試了各種方法之后,最有效的方法是——給士兵們書籍。只要士兵們愿意閱讀,他們就能感受到文字背后的歡樂和希望,一本書,會把一個人帶向另一個世界,“當人們無處逃避的時候,圖書可以成為暫時的避難所。對于美國的許多戰士而言,圖書是他們最重要的武器?!?/p>
前一夜雨驟風狂,士兵們窩在帳篷里,一面聽著炮聲和雷聲,一面讀一本有溫暖故事的小說。
翌日清晨,從一個故事中醒來,四周都是炮彈炸出的彈坑,頭上還會有敵人的飛機掠過,但生活似乎已經不是那么絕望了。他們還會沖上戰場殺人,但他們心里很清楚,我們還是人類,仍然有資格過有價值的生活,他們沒有在戰爭中變得空虛,沒有走向崩潰。
士兵查爾斯·博爾特告訴我們有一個故事。他在戰場上受傷,面臨截肢,為此,他幾乎要絕望。在醫院里,一位病友扔給他一本海明威的《第五縱隊與49個故事》。在其中的一個故事里,博爾特看到,書中的英雄因為哭號而減緩了內心的痛苦。在此之前,博爾特從來不敢在戰場上哭,“這個故事幫助了我,哭泣幫助了我。”
這樣的故事,幫助士兵們不要過于專注于戰爭的毀滅和殺戮,幫助他們渡過難關。甚至,連美國總統羅斯福也發明聲明,宣揚圖書在戰爭中的作用,他說:
人會死,但圖書永存。沒有任何人和任何力量能夠毀滅記憶。沒有任何人和任何力量能夠拿走那些表達人們永遠與任何形式的暴政作斗爭的書。在這場戰爭中,我們知道,圖書便是武器。
確實是這樣的,美國的戰地記者們看到,每到一處臨時營地,放好帳篷和吊床之后,美軍士兵們最渴望的事情就是閱讀。為了這場戰爭,美國為前線的士兵們 免費配給了1.2億冊軍版特供圖書,很多默默無名的書,因為被士兵閱讀,獲得了數百萬的忠實讀者。最典型的例子,恐怕就是大家都熟知的《了不起的蓋茨比》,它因為這場戰爭變成了美國文學的經典作品。
但這些書中,最受歡迎的是我們今天推薦的《布魯克林有棵樹》。
沒死的人,靠在石壁上讀書
行軍中,士兵們等到了新到的特供書,大家排起長隊領書,時間太緊張,根本沒有人能夠挑選,大家都是順手抓起一本書,看完后再跟戰友交換,有一位士兵很幸運,他抓到了一本《布魯克林有棵樹》,馬上就高興地大叫起來。
士兵是這樣,將軍們也不會輕松到哪里去 。很多人都知道,艾森豪威爾將軍一直是通過讀小說來放松自己、緩解壓力的,諾曼底登陸前,他要求向待命要參加這場登陸的士兵沒人配發一本書 ,其中就專門有貝蒂·史密斯的《布魯克林有棵樹》。
后來,很多人都不愿意提及這次登陸的慘烈,第一批到達奧馬哈海灘的士兵,死亡率幾乎是100%。稍后的士兵也好不到哪里,很多士兵被近距離轟擊的炸彈炸得休克,呆立在戰場中央,等待德軍機槍收割性命。那樣的慘狀,后續的部隊不忍目睹。
但即使在這種地獄般的場景中,仍然有人記得,晚些時候登陸的士兵們看到,前期登陸身受重傷的士兵,有很多人靠在懸崖邊的石壁上,從衣袋里拿出一本書,開始閱讀。這里面,就有不少人捧著軍版書里最受大家歡迎的《布魯克林有棵樹》。
這本書寫的是童年的故事,很多士兵都認為,這是在寫他們的童年。
因為這份感動和感激,給貝蒂斯寫信的士兵很多。一位軍士長寫信說:“當我第一次拿起你的這本書的時候,我垂頭喪氣,我是個冒失鬼,正如那位男孩說的。”但隨著閱讀,“我的精神不斷提升,終于找到了我自己,有很多可笑的人物讓我發笑?!彼f:“從八個月前我到這里起,我從來沒有真正地笑過?!?/p>
有人從書中獲得笑容,也有人想到家鄉。一位陸軍航空兵說,史密斯的這本書讓他想到家鄉,這是“我生命中第一次犯思鄉病”,他把這本書當作一封來自家鄉的信。在堆滿尸體的死亡的異地,還能想到家鄉,就還有活下去的希望。
讀這些故事讓人感到欣慰,即使世界如此絕望,我們還能從書中找到堅持下去的希望,哪怕這希望如此渺茫。從死人堆里爬出來的戰士,告訴史密斯,看著你的書,“我的怨氣煙消云散”。
有一位軍人從德國寫信,要到了貝蒂·史密斯的照片,他告訴史密斯:“我帶著你的照片,因為它幫助我記住我愛的那個人(我的妻子),并鼓勵我在生活中最求更好的事物,這也是我打仗要追求的?!睅讉€月后,他負傷進了醫院,又寫信給史密斯,告訴她,《布魯克林有棵樹》讓他的生活起了極大的變化?;丶液?,他的妻子計劃跟他生一個孩子,如果是女孩,他們就給孩子起名——貝蒂·史密斯。
所有的士兵都相信,《布魯克林有棵樹》中的故事是真的,他們不是在讀小說,而是生活在布魯克林。
接到了太多的來信,連貝蒂·史密斯都想流淚了,她甚至覺得,自己有生之年,終于做了一件對世界有益的事情。
所有的故事中,最讓人不可思議的是,一位陸軍上校分享的,他說,《布魯克林有棵樹》讓他率領的小組在遭遇進攻時保持冷靜。
他說,在敵人的槍炮襲擊中,他們被火力壓制在掩體里。身邊不遠處不斷有爆炸聲響起,他卻注意到,不遠處,一名士兵正在槍炮的間隙讀書。他問士兵在讀什么書,士兵回答:《布魯克林有棵樹》。士兵還給他讀了一段,在槍炮聲中,他們發出一陣狂笑。
死亡的壓迫下,他盡量冷靜指揮士兵反擊,戰斗持續了一天,他最終受傷,但即使在戰斗最激烈的時候,小諾蘭和布魯克林仍然在他的腦海里活蹦亂跳,讓他感覺到活下去是快樂的事情。
跨過歷史的藩籬,我們想象到這樣的畫面:美國士兵揣著圖書奔赴死亡的奧馬哈海灘,跨過了萊茵河,并與日本人在一個個死亡之島上周旋。
圖書是他們賴以活下去并取得勝利的武器,而在整本書里,你都會發現,從士兵到將軍,大家都在談戰爭中閱讀的故事,每隔幾頁,就有人跳出來,拉住你的手跟你講,他讀過《布魯克林有棵樹》,他感激上帝把這本書送到自己手中,讓自己挨過了最艱難的歲月。
這些書,這本書,成為美國人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真正的武器,是德國人和日本人萬萬沒有想到的,他們用死亡制造的黑暗,被這樣一個個故事化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