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章的內容可能是我最為熟悉的了,幾乎所有的工作都是從情緒開始的,覺察、看見、面對、轉化,近半年做了50多人次的個案,都是在此基礎上展開,讓我也深深地被它巨大的魅力所吸引,同時,我也在不知不覺中,進入到一種狀態,我在被我的來訪者所默默影響。我這幾天也在覺察內在的情緒狀態,看到自己是如何深深地認同讓自己深陷其中的,同時,當自己放下后,身體能量流動而引發的身體變化,這次體驗讓我深深體驗到了一念之轉的巨大的作用。本章我收獲的幾點感受總結如下:
一、心腦分離是如何形成的
一直知道心腦分離的狀態,但從來仔細探究它形成的原因,米杉在本章中做了較為詳細的闡述。他認為除非心腦可以保持在同一頻率上,否則,一般認為,隨著時間的推移將會出現“欲望”和“厭惡”的對立。很新奇的兩個詞語的在這里出現。這里的“欲望”被定義為過去歡樂記憶對未來的投射;而厭惡定義為過去痛苦記憶對未來的投射。我們的人格尤其各個子人格,“自我”會本能地逃避痛苦,趨樂避苦。身體是最直接感知痛苦的源泉,因此遇到各種痛苦難受的狀況,“自我”發展出的第一反應就是對身體的深刻不喜歡不信任,進而快速進入到頭腦層面某個想象中心,這種“撤退”心腦分裂就發生了。自我不斷“撤退”到舒適區,不斷與頭腦合并認同,身體也認同了大腦,就完成了腦與心的分裂,即我們常說的身心分離。
這段描述非常形象地展示了這一過程,面對痛苦、推遲滿足感,是很多心理學家倡導的,尤其希望孩子進行這方面的訓練,看來根本意義在此啊!身心合一的狀態是需要不斷訓練的,這真的是非常重要。我自己也要不斷加強在更高能量層面的覺察。
二、頭腦到身體,身體到頭腦的循環
心腦及身體本身都是一體兩面,沒有區別,只是我們在開始階段要嘗試讓大腦放松,讓身體與心靈發生連接,從頭腦不斷回到身體,回到身體的感覺,覺知它隱藏的巨大力量,看見并面對他們。等到下一個階段,再去看內在呈現的認知及行為模式,信念層面的調整改變成為下一階段的重點,而這也是比較困難的,困難在于它的隱蔽性及頑固性,試想,你幾十年形成的認知系統怎么可以輕易改變。
這里米杉給出的方法我非常贊同,也許很多并不需要去調整,只要我們隨時扎根“內在父母”這個有力量的本性空間就可以了,扎根當下,隨時看到隨時可以去轉化就好,用內在更大的力量資源去面對未來發生的一切。做到這點已經非常不易,但絕對是值得做的,咨詢師的真正意義,就是不僅自己隨時扎根于此,并可以帶領來訪者看見、進入、扎根于此。
三、療愈在放大的感受中
在情緒轉化的過程中,米杉運用到一個放大的技術,為什么要讓不舒服的感覺放大呢?
第一:放大可以讓我們對內在小孩的認同中走出來,轉向內在父母。放大本身就是一種有力量的表現,代表著全面的全然的面對和接納;
第二,放大可以把情緒能量得到轉化,讓它從郁結狀態開始流動,來訪者獲得輕松感覺,從而解決問題的洞見隨之而來。
第三,放大感受時,個體開始“傾聽”與感受相連的記憶和認知,這三者是緊密相連的。這個過程中一些畫面、聲音、情景都會出現,是打開我們潛意識之門的過程。對于療愈封塵在內心深處的創傷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當然這個過程要在專業咨詢師的陪伴下循序漸進地進行。
四、情緒能量形態的轉化
情緒是能量,感受也是能量,能量如所有事物一樣,可以被聚焦到某個點固化,也可以被擴散減輕如同空氣一般。情緒郁結在身體里可能形成固態的各種物質,比如腫瘤;也可以液化成淚水、汗水其他液體,或者氣化后自由流動。我被米杉的這個比喻深深打動,事實上也確實如此。
我們不做這方面的疏導就會被困住,不斷強化各種負面能量,而如果可以疏導開,整個人都會進入到一個更加清明的狀態中。這也是我自己要不斷努力的方向。
越來越覺得自己花這么多時間來精讀這本書是多么明智的舉動了。系統性的東西才能讓人系統性地成長,太高興了,給自己點個大大的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