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參與#漫步青春#征文活動,作者:王瑜凡,本人承諾,文章內容為原創,且未在其他平臺發布。
? 這是個最好的時代,這是個最壞的時代;這是個智慧的時代,這是個愚蠢的時代;狄更斯如是說。可是時代變幻不定,究其本源是人性跌宕浮沉。人生短暫,除去心智未開、老邁昏沉這兩個階段,品味世間百態亦不過短短幾十年,況且人性歷練成熟因人而異,更多的人掙扎在迷糊與清醒之間。如此看來,看淡世俗,看清水窮處云卷舒也有可能是人生長途中短暫清醒階段。若人生交錯著迷惘與淡靜,我愿意常駐足觀自在,蓄滿能量再出發,畢竟寧靜能致遠,風景在路上。
? 一路走來,風景不曾少看。也不知出于何種目的,從我記事起,家人就執著于每年制定實施出游計劃。可能出于職業認知,父母雙親總認為讀萬卷書還須行萬里路,我也因此長了不少見識。少年時出游無比激動,哪兒熱鬧去哪兒,直至山也登過,海也看過,再出門就觀察品味同在旅途的人們。下渚湖蘆葦蕩多為悠閑出游的全家人,莫干山度假民宿多為徜徉山色之中的優雅人士,最為清閑的是周游在西遞、宏村、呈坎舉著單反的大爺大媽們。今日回想起來,拋開繁重的作業負擔游歷名山大川收獲了多元化見識和莫名的勇氣,那么我在旅途中見到的形形色色的人等,他們又收獲了些什么呢?
? 想起剛讀高中那會兒寫考場作文,遇到過這么一則材料:非洲大陸某個部落兄弟長途跋涉時總要時而不時停下來喊一下自己的名字,依部落風俗解讀為讓心靈跟上行動的步伐。依稀記得答完卷出場全部同學集體懵昧,不知從哪個角度立意,更不會組織措辭成篇。馮友蘭老先生曾說過人生有自然、功利、道德、天地四重境界,現在想起來,那時的我應該剛從自然境界脫離,功利目的尚顯清晰,此后很長一段時間寫作文都是以討好語文老師拿到基本分值為最高目標。實際上,尚無多少直面人生體驗的心理歷程,年輕的我們應該也碼不出多少厚重的文字。但好在我們能閱讀,有大把青春時光睜大眼睛看世界。假期讀報,驚悉浙滬一帶商界成功人士熱衷短期出家,更有甚者兩天凈心修身,五天商海打拼,每周穿梭在鋼筋水泥和榆柳桃李之間。細想一下,在這推崇物欲的時代,睿智的人暫緩匆忙的腳步,駐足看清路邊的風景,不也是滌凈心靈的療救嗎?穿越回備戰高考的那一段日子,我裹挾著狂熱用一顆躁動不安的心去追逐夢想,但也曾因為李涉的一句“偷得浮生半日閑”心靜如水,再出發已然多了一份淡靜和本真。
? 前幾天翻閱最新一期《讀者》,其中《木心的野心》這一篇文章瞬間勾起了我對烏鎮的回憶。這座名垂江南的小鎮我先后去過三次,最為難忘的是最后一次游覽西柵。下午三點到晚上八點,不長的西柵青石板路上留下我觸摸心魂的悸動。
? 杏花煙雨江南,那年穿過題有“六朝遺勝”的石牌坊,細雨打濕肩頭,一心想著快速步入昭明書院,既為避雨也為避開嘈雜蜂擁向前的人群。太學內儼然已是凈心修學的圣地,三三兩兩的閑人與仿明清式書架桌椅相得益彰。翻著《文選》,聽聽那冷雨,余光中描繪的舊式古屋里紅燭昏沉卻已不復存在,取而代之的是沁人心脾的清幽書香,以及歲月磨洗后的輝煌。雨停出書院,天圓地方之類的外部設計更讓我震動,瞬間想起余秋雨筆下的千年庭院,在熙攘時代一聲不響的安坐在那兒,青磚石地,粉墻玄瓦,一派素靜。再次踏上晴耕雨讀橋已是傍晚時分,之前洶涌的人潮分散于各色茶館酒吧之中,這種傳統文明與現代文化交融的特色營銷至今讓我有些困惑。好在還有白蓮塔,登高望遠,烏鎮風光盡收眼底。晚晴碧空如洗過一般,青黑色天幕前劃出道彩虹橫跨在古老的大運河上,河水緩慢流淌前行,陳述著厚重的文明歷史。再回首通覽烏鎮西柵全景,華燈初上,各色燈火將小橋人家照得通體剔透,咿咿呀呀的地方戲曲調伴著三白酒的幽香時斷時續地傳來,使人迷離其中幻化時空,最終在大聲催促中依依不舍地步下三樓。
? 木心在風雨中飄搖過新舊時代,把自己活成一個“有野心的藝術家”,那個曾經讓他有些失落的故鄉,再次成為他駐足的地方。在他歸來時,故鄉對他的歡迎隆重而熱烈。這讓我想起茅盾,這個烏鎮大戶沈家的書呆子少爺,亦是從烏鎮人眼里的異類活成紀念堂里的標桿。成名人物終有成功之處,概覽木心、茅盾這二人的作品猶如回味他二人顛沛起伏的人生,每一次駐足便留下令人唏噓不已的驚嘆之作。烏鎮之于木心、茅盾,猶如鳳凰之于黃永玉、沈從文,不過是他們充實人生中最重要的一個駐足點。而多年以后,面對冬日暖陽,我也將會回想起花津河畔敬文圖書館前那些使人迷離的下午,也曾灑下汗水,也曾高聲歡笑。
? 這是前進的時代,上升的時代,也是浮躁的時代。處于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我習慣保有出發時那一份本真,當感覺迷失時下意識駐足停留,因為只有方向對,任意一步才會是前進。喜歡一句廣告詞:人生就像一場旅行,不必在乎目的地,在乎的是沿途的風景,以及看風景的心情。
姓名:王瑜凡
學號:17111502038
年級專業:17旅游管理?
聯系方式:178569145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