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十二法則》是一本值得一讀再讀的書。書中講的十二法則適用于我們的工作生活等各種場景。就小鴨個人而言,看第一遍的時候會覺得有些晦澀。明明那些文字都認識,但它們湊在一起卻不能很好地理解作者想表達的意思(可能和翻譯也有一定關系,個人覺得翻譯不是很到位)。再看到第二第三遍的時候,結合發生在自己身邊的事去理解,對作者所講的法則會有了一些新的認知和理解。
一言概之,這本書值得每個人好好讀,無論我們處在人生哪種境地、和什么樣的人相處,相信讀完這本書都會受到一定啟發。
小鴨推薦指數:3星半(滿星為5星)
書名:《人生十二法則》(副標題:現代人應對混亂生活的一劑良藥)
作者:(加)Jordan B. Peterson(喬丹?彼得森)
出版時間:2019.11
作者簡介:
作者喬丹?彼得森(Jordan B. Peterson)是多倫多大學心理學教授、臨床心理學家、前哈佛大學心理學系教授,主要研究異常心理、社會心理以及人格心理學。他將人類數千年來哲學思考、神話故事中的精神財富與心理學、生物學、神經科學等學科的前沿研究相結合,用12條最基本的人生法則,為人們找到擺脫人生困境的方法。
小鴨筆記:
最重要的法則:為自己的人生負責。
培養區分善惡的能力是獲取智慧的第一步。
在社交平臺上,人們會宣揚自己有多么包容、開放和富有同情心,然后等待著點贊數的增加。向他人宣傳你的美德并不能體現你的美德,你只是在進行自我推銷,而這也可能是人們最常見的惡習。
混亂代表了新事物的產生和舊事物的毀滅。遵循共同的準則可以讓人們感到彼此是可預測的,每個人都在按照他人的期待和愿望行事。人們在希望擺脫規則的同時,也在尋找一種有序的結構。秩序是社會結構、已探索領域和由熟悉事物構成的世界。秩序意味著身邊的人都遵循約定俗成的社會規范,且都言行可靠,態度配合。
法則一:獲勝的龍蝦從不低頭——筆直站立,昂首挺胸
在所有被復雜生物適應的環境當中,支配等級都是一個永久存在的特征。人和龍蝦一樣,都會根據身體姿態來評估彼此,如果你顯得失敗,那么別人也會把你當失敗者對待;如果你筆挺站立,人們也會用不一樣的態度對待你。
物理層面的挺立也可以激發精神層面的挺拔。精神上的筆挺站立,昂首挺立意味著睜大雙眼看清生活的重任。謹慎對待你的體態,別再低頭徘徊。說你所想,追你所求,這是你和他人同樣擁有的權利。挺胸邁步,直視前方,敢于冒險,這樣你的神經通路才能充滿急需的血清素。
法則二:像照顧生病的寵物一樣關心自己——待己如助人
混亂和秩序是生命體驗的兩個最基本組成。混亂和秩序——混亂的本質是無知和未知,秩序則是已探索的領域。秩序是人們戴上的社交面具,是文明的陌生人聚集時的客套,是謹慎維護的脆弱邊界。人們天生喜歡秩序,在秩序中人們可以做長遠打算,感到穩定、平靜和自信,因此我們都傾向于留在熟悉的地方,堅持已有的思想觀念。
榮格:你需要接納和受邀擁有原罪的自己,就像包容和幫助那些不完美的人一樣。
尼采:一個人知道自己為什么而活,就可以忍受任何一種生活。
待己如助人,恰如其分地愛自己。
用本能的驕傲和不加掩飾的自信取代羞恥和難堪。
認真對待自己,重新定義自己,修煉個性,選擇目標,明確存在。
法則三:放棄損友——與真正希望你好的人做朋友
和善良上進的人為友,并不比和糟糕頹廢的人為伍容易,因為前者代表了一種理想,和他們同行需要力量和勇氣。上進的勇氣既能讓你發現當下的不足,又能為你揭示未來的希望。
惡習會傳染,自律和穩定卻不會,因為墮落比奮進容易太多。染上惡習和失敗都不難做到,你只要帶著無作為和不在乎的態度,逃避責任和思考就行了。
你應該選擇上進和對你有益的朋友,這并不是自私,而是為了能讓彼此變得更好。
法則四:占勝內心的批評家——和昨天的自己比,別和今天的別人比
人們年輕的時候既缺乏獨立也缺少認知,因為還沒來得及積累閱歷與智慧,建立起個人標準,所以只好和他人做比較。人成熟后反而會變得更加與眾不同,人生狀態會更加個人化,也更難以和他人做比較。人們需要重新發現自我文化的價值,將其從無知的塵封中發掘出來,整合到自己的生活里,這樣我們的存在才能獲得完整的意義。
你需要認清自己是誰,想要什么,愿意做什么。然后你會發現,解決自己特有問題的方案是需要量身定制的。
追求什么決定看見什么——人們的視線總是指向那些他們有興趣靠近、試探、尋找或者擁有的東西。看見是很難的,所以你必須選擇看見什么,忽略什么。
集中注意力,改善現狀:什么困擾我:我有能力去改變它嗎?我真的愿意改變它嗎?精確地專注于自己在乎的事情,而忽視其他一切。你選擇性地看見那些助你前行和達成目標的東西,識別路上的障礙,除此以外的一切你都視而不見,但是除此以外還包括很多東西,所以你是非常盲目的。
跳脫固有思維,一切都取決于看問題的角度,和現實無關。世界依然存在,依然有它的結構和邊界。生活的不順或許不是因為生活本身,而是源自你的無知。
你和世界互動時,它會合作或者反抗。但如果你的目標是與它共舞,尤其是當你德行兼備時,你甚至可以領舞。
法則五:管教你家的小怪物——別讓孩子做出令你討厭他的事
不論是積極情緒還是消極情緒,最后都會以兩種很有價值的形式表現出來:一種是滿足感,它告訴人們過去的行為是好的;另一種是希望,它告訴人們令人愉悅的事物即將到來。
管教五原則:
1、限制規則數量:不要用太多規則來防礙孩子們和他們的管教者,那樣只會適得其反;
2、用最小必要力量去執行這些規則;
3、父母同時參與管教;
4、家長應該了解自己的陰暗面;
5、讓孩子看清世界。
清晰的規則能讓孩子感到安全,讓父母保持平和理性;賞罰分明能夠平衡仁慈與公正,最大限度地促進孩子社會化與心智成熟的過程;恰當的管教可以為孩子、家長和社會帶來長期穩定的秩序,讓人們免受混亂、焦慮、絕望和抑郁的困擾。
法則六:當痛苦到想詛咒一切——批判世界之前先清理你的房間
生活很艱難,每個人都注定要遭受痛苦和傷害。有時候痛苦顯然源自于個人過失,比如選擇性失明、決策不當或者心懷怨恨。
報復心無論多么有理,都會阻礙內心的成長。
停止用謊言填充頭腦,頭腦就會變得更清晰;停止用不坦誠的行為扭曲生活,生活就會得到改善。隨后你就能發現和糾正那些更微妙的錯誤。
法則七:蘇格拉底的選擇——追求意義,拒絕茍且
分享的本質是交換。
富蘭克林:向他人索取適當幫助的行為是建立社會關系最快速有效的方法。
每個人都有天性,而我們必須發現這種天性,只有與之抗衡,我們才能與自己和解。
意義是終極的平衡。追求意義,拒絕茍且。
法則八:不買醉鬼賣的東西——說真話,或者至少別說謊
如果你不能向他人展現自己,也就不能向自己展現自己。
當下的已知并非絕對的真理。與未知為友,看清當下。愿景能夠將當下的行為與長遠的基本價值觀相聯系,賦予當下行為非凡的重要性和意義,提供限制不確定性和焦慮的框架。
你需要與未知為友,在行動的同時保持自我覺察。你需要先處理好自己的痛苦,再去擔心他人。這樣你才能夠強化自己,承擔起存在的重擔,使生活重新煥發活力。你絕不僅僅由那些你已知的部分構成,你也包括那些你只要愿意就可以獲得的部分。你永遠不應該為了當下的自己而犧牲未來你可能成為的樣子。
尼采:一個人的價值是由他可以承受多少真相來決定的。
直面真相,坦誠生活。
法則九:別偷走來訪者的問題——假設你聆聽的人知道你不知道的事
聆聽自己,聆聽與你對話的人。你在聆聽他人的時候其實也在聆聽自己。不局限于已經擁有的知識,不斷尋求新知,這才是最大的智慧。
別給建議,選擇聆聽——不帶批判地聆聽。如果知道得足夠多,你就可以多一些健康和誠實,少一些痛苦和虛偽。你可以戰勝邪惡,避免背叛,在人生各個方面都坦誠待人。
當下可以改變過去,未來則可以改變當下。
法則十:不要無視地毯的龍——直面問題,言辭精確
直面存在的混亂,瞄準麻煩的海洋。明確目的,然后繪制航線。
一個人必須擁有精確的目標,否則就會淹沒在世界的復雜性當中。承認你想要的東西,讓周圍的人知道你是誰——精準注視,徑直前行。
過去雖然已經存在,但我們對過去的感知不一定準確。
當現實被清晰講述時,當下就可以自然流動而不會擾亂未來。一切只有被表達和澄清之后,才能變得清晰可見。
忽視問題是一切分崩離析的前兆。為什么我們要拒絕通過分析問題來得到解決方案?因為分析問題意味著承認問題的存在,弄清自己想要什么之后,我們會因為欲求不滿而感到痛苦。但是,你可以從這痛苦當中有所收獲,更好地面對未來。拒絕分析的另一個原因在于,不去定義成功,也就不用定義失敗。
精確分析,創建結構,重建秩序。
法則十一:不要打擾玩滑板的孩子們——承認現實,反對偏見
真正想要改善世界的人,通常不會去試圖改變別人,至少他們會先從改變自己開始。
在不受約束或者受到鼓勵的時候,人們偏向于活在冒險中,這樣他們既能對自己的經驗感到自信,又能在直面混亂中有所成長。
弗洛伊德:夢通常都在表達某種不恰當的欲望。
榮格:如果你無法理解一個人的行為,那就看看結果,并以此推斷動機。
法則十二:當你在街上遇到一只貓時,摸摸它——關注存在的善
當你內外一致時,就能夠專注于當下。
謹慎地對待一切,整理你能掌控的事物,修復失序混亂的部分,做到精益求精。
泰弗爾的研究:
1、人是社會性的,因為他們喜歡自己群體的成員;
2、人是反社會的,因為他們不喜歡其他群體的成員。
存在的美好也許可以平衡生命中無法消除的痛苦。
追求目標,專注當下——你必須先找到正確的方向,把目光投向美好的真理,然后才可以專注于當下的每時每刻。腳踏大地,仰望星空,全神貫注,這能使你更好地完善當下和未來。
我應該怎樣對待撒謊的人?讓他繼續說下來,這樣他的謊言就會不攻自破。
我應該怎樣對待貪婪?記住,給予比索取更有意義。
這個世界是一個等待分享和交換的論壇,而不是一個等待洗劫的金庫。給予就是盡你所能讓世界變得更好,當你這么做時,人們內心善的一面也會發出共鳴,大家會支持、模仿、回報和培養這樣的行為,然后整個世界也會跟著變得越來越好。
萬事都有分崩離析的可能性,在混亂和不確定的環境里,唯一能夠指引方向的,或許就是你通過追求理想和專注當下建設起來的人格。
附《人生十二法則》內容:
法則一:獲勝的龍蝦從不低頭——筆直站立,昂首挺胸
法則二:像照顧生病的寵物一樣關心自己——待己如助人
法則三:放棄損友——與真正希望你好的人做朋友
法則四:戰勝內心的批評家——和昨天的自己比,別和今天的別人比
法則五:管教你家的小怪物——別讓孩子做出令你討厭他的事
法則六:當痛苦到想詛咒一切——批判世界之前先清理你的房間
法則七:蘇格拉底的選擇——追求意義,拒絕茍且
法則八:不買醉鬼賣的東西——說真話,或者至少別撒謊
法則九:別偷走來訪者的問題——假設你聆聽的人知道你不知道的事
法則十:不要無視地毯下的龍——直面問題,言辭精確
法則十一:不要打擾玩滑板的孩子們——承認現實,反對偏見
法則十二:當你在街上遇到一只貓時,摸摸它——關注存在的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