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一代人的青春是容易的。
伴隨著大學生四年心態和成長變化,父母的心態、教育內容和方式需要亦步亦趨加以調整。父母的角色需要從周到照料型轉變為智慧導師型。
從彷徨忙亂到逐漸平穩。
從教導者到參謀者。
大學生四年的學習重點:大一適應性是重點;大二人際交往;大三職業發展;大四要有新的目標。
大一時注重給孩子樹立自信心。學習與生活的不適應取決于孩子的心態。
擔心多于放心。
孩子在家時父母給孩子的獨立機會較少,孩子沒有機會展示能力。
盡快走出空窗期。減少對孩子過度情感依賴。從教導者轉變為聆聽者。拉近心理距離更重要,這樣才能對孩子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進行引導,為孩子的職業取向,擇偶取向等提供指導。
鼓勵孩子學習獨處。有了獨處的習慣時,才會發現獨處的妙處,也更珍惜與朋友在一起的快樂。獨處時行動更自由,思想更清晰,可以思考很多問題,甚至可以發現熱鬧時不易發現的奇妙。
明確目標,合理規劃有助于減少孤獨感。如果孩子有了目標,并合理規劃,知道每天該做什么,即使感到孤獨,即使與別人的想法做法不同,也能堅定地過好大學生活。
鼓勵孩子接納當下的自我。
制約孩子與他人正常交往的攔路虎。
從單一到復雜。
時間管理是每個大學生的必修課。
幫助孩子制定長期目標和階段性計劃。
情緒管理,就是一個人能夠認識自己,了解自己的情緒,能適度控制自己的情緒,也能覺察,區分自己的情緒。
言傳身教滋養孩子的好人格。
遠離危險的異性交往。
最主要的是本質的善良,天性的溫厚,開闊的胸襟。有了這三樣,其他都可以逐漸培養。
幫助孩子了解自己要干什么及能干什么。對未來職業的規劃體現了一個人的職業價值觀,即在這份職業中你希望獲得什么,是高收入還是展現才能,是工作穩定輕松還是能挑戰自我,是福利待遇還是發展機會。孩子對這些想法不明確,職業定位就易產生偏差。有些大學生對自己真正能干什么并不了解。面對未來的職業生涯,更是不知道從何下手。父母的重要任務就是協助孩子了解自己的潛能。
----------職業規劃對人生的影響。我大概就是那個反面例子了。但幸好,到了這幾年,我算是找到自己喜歡的,而不是為了生存糊口而被迫的工作。雖然每天上班,自由度并不高,但它也像我的事業一樣,因為興趣,因為樂趣,因為喜歡,我才會堅持每天這么大的閱讀量啊。如果有時間,我也一定會堅持輸出啊,我所有的文章,讀后感就是我堅持的輸出,我對身邊人的影響,對社會的貢獻產出。雖然微小,但也是創造一族呢。不以善小而不為。知易行難!
及早發現孩子的職業潛能。
通過細化規劃對職業目標再確認。
職業錨:技術型。管理型。創造型。安全型。自由獨立型,有些更喜歡獨來獨往,不愿像在公司里那樣彼此依賴。
職業錨反映了一個人主觀的動機和價值觀,二者有機結合,就能夠比較準確地找到自己的職業方向。
大學一年級初步了解職業發展趨勢。大二圍繞職業定位拓寬視野。大三深度接近職業目標。大四從模擬到實戰。
強化法制觀念,做守法的人。
遵紀守法只是守住了做人底線,人的一生僅有安全是不夠的,還需要美德。
父母要提升自我修養,注意道德細節。
父母要增強孩子的道德認同感。大學生雖然是成年人,但是他們對道德的認知仍在完善中。大學生的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還未完全成熟,他們對事物的看法,對人生的理解,對世界的體察還不夠全面,有時甚至比較片面,刻板。
美德養成要扎根于生活。
對孩子的生命教育不可缺位。
密切關注孩子的心理健康狀況。
知心朋友多,參加的社團活動多,遇到煩惱有人訴說的人,一般不易產生自殺的傾向。少數大學生并不知曉生命的珍貴,選擇自殺的人往往是因為生活中總感到孤獨無助,遇到問題不知道從哪獲得情感上的支持。
鼓勵孩子在行動中感受生命價值。
社交安全要時刻在線。
如果大學生思考問題過于理想化,則在社會交往中缺乏自我保護意識;總是認為身邊的一切都很美好,則會缺乏安全防范意識:這樣就很容易陷入危險的境地。
當大學生的理想和興趣在更加廣闊的空間中點燃時,與室友的摩擦就顯得不那么重要了。
努力讓孩子喜歡現有專業。或者幫助孩子轉專業。
大學生兼職:學業為重。安全第一。不要本末倒置。實踐為本。
考證:合理選擇。合理構建知識結構。基本技能與專業技能相結合。
大學生沉迷網絡游戲主要有如下幾個原因:游戲好玩,自由時間多,缺乏自制力,與同學有共同話題,玩得好有優越感。過度游戲既影響學習又影響身體健康。
大學生對未來的規劃,重點是三個方面:第一是認識自我。第二是認識職業。3找到努力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