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學的時候,宿管阿姨對我很照顧,便成為了朋友,從此日常中我們習慣的打招呼,習慣的問吃飯了嗎,要不要一起吃。逛街的時候,總會駐足一些合眼緣的小店,并樂于和老板暢聊時尚圈出彩的搭配和設計,于是我和老板成為了朋友,互加微信開放朋友圈。我們還是經常見面,只是時間長了,這個"友情"開始讓我變得不自在,更甚于想避開,我想不通是為何,一度懷疑自己是不是有病,等終于有一天,恍然大悟。
我不是個愛麻煩別人的人,但我又是個很感恩的人。說個簡單的例子,我工作了以后,會時不時給我的媽媽、奶奶買禮物。媽媽出生于上世紀60年代,是個愛美的人,也是個不折不扣的月光族,母性較少,妻性較多。奶奶呢出生于上個世紀40年代,她經歷過沒有溫飽的時代,所以生活崇尚簡樸,母性較強。媽媽收到禮物呢,她會對這個東西評頭論足,或者要求我下次再買個其他款式的,奶奶收到了呢是滿嘴的埋怨我亂花錢,雖然心里已經樂開了花,但還是跟我說下次絕對不要再買了,留著錢讓自己吃點好的。兩種截然不同的反應,也是兩代人不同的母親形象。即使不去想我從小被奶奶帶大的這一事實,我也不是特別享受于媽媽主動要求我給她買這買那,因為這會干擾我在給她挑選時候的選擇和心情。換一種說法,我不喜歡媽媽這樣做,是因為我覺得我和奶奶在這個送禮物的過程中是一種情感的互哺,即雙方都獲得了幸福感。因為奶奶收到了意料之外的禮物,她很驚喜,同時我知道了奶奶因為心疼我,即使她自己喜歡,也希望我多為自己考慮,這是她愛我的表現。但是在媽媽那里,我沒有這樣的體驗,并且會覺得媽媽只享受于她需要的快樂,卻忽略了我在買這個禮物之外的良苦用心,或者說她鮮少關心我平時工作的辛苦。我之所以介意,因為她是我的媽媽,我總會主動的想讓她歡心。但我也喜歡并且渴望幸福的感覺,所以我會在下次準備禮物的時候更加用心,因為我想讓奶奶延續這樣的幸福,這是一種可持續發展的愛的表達。我特別樂于帶給別人驚喜,每次我看到奶奶欣慰的表情,這同時讓我感到非常的滿足。孝順這個詞,我還是覺得應該是要從孩子這頭為出發點,這個源頭一定是來自于孩子的自我,因為在某個階段,我開始意識到生我養我的父母的艱辛,所以我心甘情愿的想回饋給你,這是自我的覺醒和發現。如果父母是強加意愿給我,雖然也會接受,但是呢這就會變成一種任務,就是“媽媽讓我做的任務”,所以我在完成的時候,就會缺少了那么點“用心”。就如同,媽媽在小時候會灌輸給我的一些觀念,放學了就要早回家,晚上要早睡。雖然長大了我會知道這些強加的觀念是正確的,可是人本身的會有一種逆反心理。這個現象,并不應驗在所有的父(母女)關系中,因為所有的人性格不盡相同,大家和父母的相處之道也是因人而異。我覺得,之所以我會這樣,是因為我個人,對感情的定位很純粹--我愛你,我想用心的為你做一些事,但請你,不要刻意的要求我,不要認為這是一種理所當然的索取,否則,這會變成一種復雜的感情。
沒錯,我就是這樣一種奇怪的動物。起初,我不明白自己的想法為何這么古怪而又矯情。這樣的觀念,從小深刻在我的腦海,影響了我從小到大所有的抉擇,包含親密關系、學業升遷、職場關系。直到現在,在我畢業三年之際,27歲的年紀,我被自己確診為--感情潔癖。這里的感情包含親情、友情、愛情,當然更多的指精神層面。
-------------學術分割線start-------------------
這里來一段解說。什么是感情潔癖者呢?因為這類人也是很敏感的,她們受不了一點點的欺騙和感情上的不潔,身體上還是心理上都是那種感情潔癖者,同時也可以說是強迫癥,還是一種逼著自己的強迫癥。
有感情潔癖的人比較沒有安全感。有感情潔癖的人無法接受對方的私心。相信每個人在心底都有自私的一面,沒有多少個人可以真正的做到為他人犧牲自己,更別說在感情中要愛一個人勝過愛自己,感情潔癖者在感情中想要的就是這種偉大的愛情,要是他/她發現你有自私的一面,他/她會認為你不夠愛他/她。有感情潔癖的人無法接受對方對自己有隱瞞。有感情潔癖的人無法接受對方對自己有所懷疑。
!!!有感情潔癖的人無法接受對方精神上不愛自己,哪怕是帶有著復雜的感情。感情潔癖者在感情上要求對方對自己的愛必須是一心一意,不允許有半點雜質。
有感情潔癖的人無法接受對方身體上的不潔。(我在意的是現在和未來)
人,都有感情潔癖的傾向,只是程度不同;受制于自身的條件,有些人學會了和現實妥協,放棄了潔癖。而有感情潔癖的人,卻不愿意和現實妥協,他們堅守自己的原則。這一類人,感情生活容易走極端,要么生活得很幸福,要么長期處于不如意的狀態;和這樣的人生活在一起,你要么很幸福,要么很有壓力。
-------------學術分割線end-------------------
看了這么多學術上的解釋,我準備對自己的感情世界做個分享。我自認為不算顏值很高,但長得不算太難看,并且我的審美和搭配技術是在好友圈里有目共睹,我對美有著獨特的見解,因為我從小喜歡畫畫。在我還沒讀書的時候,就懂得用兩面鏡子反射的原理,來360度看自己的發型美不美,這一重大發現可謂讓我長久的引以為傲。長大了,我也在追逐美的過程中,遇到了一些追求者,這里說明,本人至今單身,嚴格的說,我也從沒談過戀愛。一位同事曾經問我,你這樣的人,應該能容易的找到對象呀,為什么能單身這么久呢。我無言以為,只能逃避這個問題,因為當時的我,也有一種不甘心,不停地問自己為何,是追求者質量太差了嗎,沒有吧,他們現在幾乎都已婚呢。我曾經對我的一位高中同學的擇偶行為嗤之以鼻,她先是與自己相處多年的前任藕斷絲連,又與現在的同事B曖昧不清。A是個長相甜美、家教良好的女生,并且立志要在杭州安頓下來,而她嫌棄前任(外省)的理由就在此,因為給不了想要的,但是又放不下多年的感情基礎。而B同事呢,雖然其貌不揚但是非常有能力,可以說是一枚實在的潛力股,并且已經籌劃買房。他們三個人的關系我從沒搞清楚,最近我知道的是,她排除萬難,目前在交往的是另外一位事業有成、有房有車的同事C。且不說這中間的故事,也不論對錯,而是在我逐漸成長的過程中,我發現了這種現象不是個例,而是社會現象。是呀,誰的感情能那么純粹,熱別是離開了校園,任何人的精力有限,實力相當的愛情才能長久。但是,在得知這個實力之前,總免不了一開始的猜測、對比、權衡、考量的過程,到最后呢,要么一拍即成,要么不歡而散,要么將就而過。身邊的例子不計其數,從80后到90后不止。我疑惑不已,找對象不是應該聽從內心的召喚嗎,淺層次的,只因我在人群里多看了你一眼,再也沒忘掉你的容顏。深層次的,多少人曾愛慕你年輕的容顏,可知一生有你我都陪在你身邊。小清新的,歲月是一場有去無回的旅行,好的壞的都是風景,因為你只為你愿和我一起,看云淡風輕。所有的歌曲描寫的如此美好,難道這些是騙人的嗎?我個人是個完美主義者,我在乎物質條件,可我不認為物質條件是愛情開始的充分條件。比起物質上的豐腴,我更看重的是一個人,品質是否善良,能力是否支撐得起自己想要的生活,顏值是否經得起人們的討論。但我無比憎惡的,是從一開始的掂量,把你我兩個人當成是商店里的商品,用自己心里的那桿秤,再加上來自父母的、社會的各個標準當成砝碼,仔細的得出一個人的重量是否和自己匹配。這樣的愛情是帶有功利心、虛榮心的,試問,你能把這樣的“交易”的過程想象成美好的嗎?你確定這樣略帶俗氣的開始,能敵得過日后生活中的那么多磨難嗎?不管是幼稚也好,還是完美主義也好,我始終認為愛情應該有一點神秘,我們不知什么時候開始的,但是我們都愿意發掘其他冰山以下的內容,或許往后,會發現雙方因為三觀不合而爭吵,也會因為“緣分使然”而更加珍惜對方。因為我剛好遇見你,留下足跡才美麗,風吹花落淚如雨,因為不想分離。說的道貌岸然,我很遺憾的說我從未擁有這樣的感情,或者說,我曾經有遇到這樣的人,但是因為客觀或主觀的原因,我無法與他在一起。所以我從不愿意去談論或者回顧某一段感情上的經歷,因為這樣會讓我更加確認自己是一個loser,感情上的loser。
情歌那么好聽,可是那不是真實,我最近特別迷《歡樂頌2》里面的謝童,那是一個清澈無比、激情澎湃的少年,講義氣、會唱歌、彈吉他,關關生日的時候,給她唱一首生日快樂,陪她一起看日落日出。說實話,我羨慕死了,試問內心深處,當初年輕的我們,不就是向往這樣的一份純粹真摯的感情嗎?非關物質,只為真心。而看完了謝童,讓我陷入沉思的,是一位曾經對我有意的男孩。他是我來網易后的一起租房的室友,兩室一廳,他住一間,我和JM住一間。剛認識就發現他是一個吉他愛好者,長相憨態可掬,說話有點害羞,剛從北京來到杭州工作。因為是室友,我們交換了微信。后來了解到他是一個愛唱歌的男孩子,89年,安卓程序員,喜歡做菜,經常在唱吧發表自己的作品。誠實的講,這些特點,在我的對象標準里是加分的,因此我沒有排斥他周末找我一起吃飯的邀請。但不知為何,我在和他的溝通略有尷尬,按理來說,我倆有很多的共同點,但是他在吃飯的時候總是聊他的家庭情況,他的父母催他趕快結婚,他的哥哥是一名軍事觀察員,還有他那個玩世不恭的嫂子等等。我是該欣賞他的坦誠呢?之后我們和JM一起還去了唱歌,他唱了最喜歡的《一生中最愛》,挺感人的一首歌,但是當場的我太慢熱,甚至略覺尷尬。10月份的時候, 他買了車,經常送我和金JM上下班,還起早送我去火車站。JM說這男孩不錯,并且鼓勵我和他在一起。拋開很多我和他尬聊的場面,我認為確實對我很不錯,而且為人真誠,善良。但是不知為何,每次和他一起吃飯或者出去玩,我總有免不了的尷尬,好像總是消除不了一開始的生分感,縱使我們已經在一起做了半年的室友,期間也包含他做飯,還有雙方的朋友一起聚會。論顏值,不上不下,還是在我標準里的,會唱歌彈吉他更是加分,而且他的手挺好看。可惜結局不如人意,我沒有和他在一起,隨后他感到無望,也也很快找到了女朋友,據說是網友。再后來,我們就搬出來了。本來,這段經歷是不足以回憶的,但是最近看了《歡樂頌2》,看到了謝童,不免的回憶起了這個曾經出現過的男孩子。我總在問自己,為何我能對謝童付出真心,對他卻不能呢,他也是個能談會唱的少年呀。JM說肯定是因為顏值,我不置可否,因為我曾經欣賞的前同事LF,就是一位其貌不揚的人。顏值在我眼里,絕對不能說是壓死駱駝的稻草,況且謝童長得不帥。。直到今年的7月,在我考慮換工作的這陣子,我總算考慮明白了,我對感情的純度要求太高,對一切感情都是,簡而言之,就是感情潔癖。怎么說呢,這男孩一開始約我吃飯,就帶有了“趕快結婚”的功利心,甚至我都不太了解他的內心。我在他眼里,定是他覺得,我跟他年齡相仿,長相尚可,工作契合等客觀上的條件,才會在跟我一開始約會吃飯的時候,長篇大論的說他的家庭、他的計劃,說實話,那一年我25(實歲23),我不太理解這樣的情感訴求,更不能接受凌駕于感情之上的利益,因為著急結婚,所以對一位相處不久的女生,過多的暴露自己的目的。他當時工作了五年,而我剛好工作滿一年,我們的社會年齡是不匹配的。我還是覺得他應該是經歷過那個唯愛是從的年代,只是時間久了,任何人都可能隨波逐流,而不幸的是,他碰到的是一個深度感情潔癖癥的女孩我。我向往不經意的開始,我珍惜一切的不期而遇,我反對所有的因為結婚所以尋找同等質量的對象的愛情,這是變質的關系。當然,每個人年齡不同,這個急切程度不同,我可以理解,所以后面他找了一個女網友,我絲毫不訝異也不怪罪,因為那是他的歸宿。甚至于,在每一天(也就是今天),我也到達了一種急切找對象成家立業的時刻,但我也不想用這樣一種世俗的眼光去尋找這樣的一種相遇。我希望的愛情是純粹的,是因為雙方的特質而互相吸引的,然后我們才發現原來雙方是這么“門當戶對”,甚至是“彼此高攀”,這樣的狀態在我眼里才是倍加珍惜的。
感情潔癖的我,不僅僅是在愛情上,友情上也是。我這個人,很容易把同事、上級當成朋友,導致我所有的不成熟的決定。正如在正文一開始的片段,我說了,我很難再去光顧他們的店面了,因為我知道我把他們當朋友之后,我很難再回到一個顧客的身份,去購買他們店里的商品,然后來一次開心的討價還價,以至于獲得購物的滿足感,原來自己覺得買到了多么價廉物美的東西。但他們成了我的朋友,我會避免談錢,我會羞于開口,我想忠于友情,但這樣的體驗,卻委屈了自己,所以我盡量不再光顧他們的店,或者希望她們不要認出我,維持消費者與商家的關系。雖然我不知道他們是不是真的把我當朋友,或者會不會給我打個友情價。所以,你看這么麻煩,還不如不去光顧。和宿管阿姨也是一樣的,她每次客氣的喊我吃飯,可我要是真的去多了,我總是懷疑自己,是不是和她成為朋友,就為了“蹭飯”,那樣我絕對不能容忍自己這樣做,因為我變的有功利心了,盡管有一些學生是這樣做的,每次都給阿姨送很多好吃的,這樣子她就可以多遲到幾次,也不會被記名字。我明白社會上很多的這種關系,都是基于某些“利益鏈”上的,譬如在職場上。我真的很佩服BS能對他的直屬上級,赤裸裸的說出他自己的在錢方面的訴求,甚至于以離職威脅,并且他覺得很正常。事后,他依然可以自在的和上級約飯聊天。天哪,我簡直覺得不可思議,兩個人笑臉相迎,但其實你懂他的"陰謀",他也明白你的"心思",居然還能成為朋友,這不是變質了嗎?他說人在職場,就要變的成熟。站在該有的立場,說該說的話,這樣你才能要來應得的。要知道,我在面對上級的時候,一直覺得他像一位老師,從不敢或者羞于說出自己在待遇、職級方面的直接想法,而總是表達自己的衷心,事實上我也是這么衷心的。所以咯,混到今天這個地方,我把上級當朋友,然后我就發現自己被耍了,事倍功半。直到今天,我還把職場里的上下關系當成朋友,并且不希望摻雜任何其他的,譬如我前天對TF,我還是欲言又止,但其實又會怎么樣呢,我們都是成年人,既然是職場人,那么我們完全可以拋開朋友關系,以正當的“合作伙伴”關系,去談論工作的一切。BS讓我明白了,什么是朋友,什么是同事。可憐自己,不適應職場,依然帶著學生思維活了這么久,最后被這個感情潔癖糾纏至久。
這偏執、死命的完美主義,捆綁了我的前半生,始終與凡塵中的幸福擦肩而過。活的累而糾結,不放過別人,也不放過自己。可能終有一天,我也會變成那個自己都討厭的樣子。但短期的我,應該還是很難改掉自己的感情潔癖,雖然我會嘗試著做一個平凡的人,嘗試著成熟一點,像BS說的,在不同的場合里用不同的角色去面對。但是,我應該考慮更多的是,如何找到一個真誠的對象吧。嗚嗚嗚。不想再回家被爸媽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