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認為寫作是一件無需刻意去學的事,如果你不是非得有什么話,什么思想,或者腦海中有什么故事不得不講述和表達,只是單純地奔著一個主題和目的去寫,很多時候這樣的文章結果不會太理想。
刻意寫作導致的結果是,你的文章只是在轉述別人的思想,而沒有源自自我內心的原創表達,就像現下流行的心靈雞湯一樣,換湯不換藥,我們可以在不同的自媒體賬號上看到太多相似的故事,他們都只為說明一個看似合理的“真理”,實質上沒有太多的邏輯和推理可言。仿佛手上現成有一個精美的套子,大家都會想著找東西往里面填滿,才能將這個套子撐出它精美的形狀,而很少有人在乎,往套子里面填的是些什么樣的東西。
我之所以來寫這樣的一篇文章,也是對自己以往寫作的反思。也是意識到自己的文章寫作內在缺乏的邏輯和聯系。
這里沒有干貨,如果你愿意繼續讀下去,我想思想和交流的魅力在于可以碰撞出的絢麗火花,是我所渴望的批評與理解,如果你和我一樣,證明我們共同行在“深愛著寫作”這條路上,不喜歡走捷徑,相信沉淀和踏實,這樣的沉穩的心態會令我們行得更遠。
01 寫作,從你渴望表達時才剛剛開始
兩年前讀過七堇年的一本書《燈下塵》,里面有一句話至今仍然記得,寫在序言的部分——“文字成為某種吶喊,由此,我才能安靜地生活。”
當時實是感慨體味萬千了,道出了內心的酸痛與苦楚,是啊,當你有種不得不提筆寫作的欲望時,你才會想方設法把內心的情感傾訴和表達好,文字是我們與這世界,與周遭聯系與維系的一種方式。興許“內心的酸痛與苦楚”本身并不美,但當我們需要把它表達出來,享受傾訴和宣泄的快感,也渴望認同和感同的時候,我們便會促使自己將這種“表達與宣泄”以一種盡可能美的方式,我想這應該是文字承載的思想有美學可言的開始。
也是我們這一干對文字深愛到無法自拔的人,一種對美的信仰方式。這世間有千千萬萬中表現美與創造美的方式,而我們卻鐘愛于這一種,我想只有酣暢淋漓地讀完一部經典,無論是《紅樓夢》,還是《莎士比亞全集》,無論是《百年孤獨》,還是《人間詞話》,只有這樣的人,才能深刻地體味文字美的魅力,盡管我們的體會和感受中有諸多的“言語無法表達”“只可意會不可言傳”,但那種竭力為靠近本真之感——美,而假托于文字所創造出的實在,仍然會讓我們心醉神迷。
我在文學的殿堂門口淺嘗輒止。我曾是這樣理解自己的文學素養,仿佛一個初生孩童站在知識殿堂的門外撿到了一本兒童漫畫,看著里面琳瑯滿目的世界,為之深深地迷戀和沉醉。我的文學啟蒙是小時候喜歡反復閱讀的少年兒童雜志,進階領略到美是《紅樓夢》的唱詞和曾經安意如風靡一時的詩詞解析,放在枕旁愛不釋手,在后來才是簡貞的一系列散文與小說雜體,讀到茶不思飯不想。
學習時,語文好(準確地說應該是作文寫的好)和英語好的人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功夫在詩外”,只是單純依靠學習時教材課本上那點零星的選文和講解,是體味不到這兩個學科背后震撼人心的魅力所在的,經歷了教育的你可能可以朗朗上口地背得出一篇《出師表》,但讀到“淡極始知花更艷,愁多焉得玉無痕”卻不知要表達什么樣的深意,你可能可以無障礙翻譯得出一篇大學英語課文,卻讀不懂英文原版的莎士比亞。我們所學到的是——“它這樣表達了所以好,所以美,而不是它只有這樣才美所以不得不這樣表達。”
我們深知美的表象卻不見美的內涵。所以在后來,我們可能不滿于教育體制給予我們的這些,而無意間通過某種途徑體會到美,體會過真正的美,意識到內心有想要通過文字表達美的意愿時(這個意愿的背后可能是歡喜而支撐,也可以是酸痛和苦楚而支撐),卻表達不出來,或者說表達不好。
我從來不否認所謂的寫作班,精通寫作之類的書可以真正教會你多少寫作的能力,我相信有這樣一種捷徑你可以走,你可以通過它們成為一個會表達和寫作的人,但卻不一定能讓你成為寫得好,能真正表達出美的人。
真正的寫作,是從你渴望表達時才算剛剛開始。因為在這個時候,我想你不一定可以表達出美,但你已經意識到文字是可以被表達得很美了。
02 經歷,閱讀,體味和思考才能真正勾起你的表達欲
在寫第二個標題時我在搜尋能真正引起我們表達欲的成分,無可否認首推的都是“經歷”和“閱讀”,而這兩者之間恰好是相輔相成,閱讀照見生活,經歷回饋閱讀以深刻的體會和反思。
而這兩者分開來看,也都是可以給予我們文字的表達欲望的。生活經歷的痛苦讓你有想要宣泄或者揭示的欲望,你可能會想要提筆;閱讀給你帶來思想火花的碰撞,你可能也會想要表達,對前人表達出你內心想要表達的心緒的歡喜,對前人沒有表達出的思考你有延伸,補充或者是推翻的表達欲望;我想這些都是可以促使你有想要表達自己的緣由所在。
而在不斷地表達自己的過程中,你可能也會像我一樣,限于自己表達能力的不足,或者是邏輯上的混亂不清,而想要更加地深入思考和學習,由此在這個過程中得到提升和長進。
我亦相信有寫作天才,有人天生就對文字有獨特的敏感度和良好的駕馭能力。但我亦相信這樣的天才也需要啟蒙和發現自我才能的過程,也需要一個不斷學習長進的過程,正如我之前文章里面引用的一句話——“一個人縱然生來就用文學的特優資稟,如果他不下功夫修養,他必定是苗而不秀,華而不實。”想想曹雪芹一生就寫了一部紅樓,而這一部紅樓就足夠傳奇人世;毛姆的最優秀的作品是《月亮和六便士》(盡管他的《人間的枷鎖》以及《刀鋒》也不錯);且不說張愛玲19歲時就寫出了“生命是一襲華麗的長袍,上面爬滿了虱子”這樣的話,至少所謂的許多文學天才也是需要經歷,閱歷,閱讀和不斷創作的積累,有一個漫長的自我更新與成長的過程,你又怎么能夠懷疑自己不是那具備文學資質中的一個,不去試著在不斷地經歷與閱讀學習中發現和發展自己這方面的才能?
03 寫得好文章的人都極具感受力
我這里可能想要說的話是,敏感的人應該更極具感受力,換句話說,內心更加敏感的人因為極具感受力而比別人更能有表達感受,宣泄自己想法的欲望,因而更容易探究美和體會美,以故能容易寫得好文章。
感受力用什么來衡量?我覺得這應該是屬于你能通過平常事物,內心比別人有意識或者無意識地比別人更能捕捉到一些不容易被人感知的信息的程度。
它與天賦可能有極大的聯系。也許后天訓練可以得到,但敏感屬于性格成分,不易獲得。每個人都可以訓練感受力,但不是每個人都能達到敏感。
首先說敏感的人群吧,我想應該大部分都具備“敏感”,只是以敏感的程度和敏感的方向來區分,當然這里包含著另一種含義,也就是可能對文字敏感的人比對數字敏感的人更容易駕馭文字。文字敏感者有天生對文字的感覺,而對數字敏感的人需要對文字有強烈的感受力就需要后天更多的訓練。
文字敏感人群的特點應是都包括心思細膩,情感豐盈,所有才會有更多地想要通過文字宣泄和表達的欲望。換句話說,文字敏感人群首先是心思細膩,情感豐盈的人群。但這里確實無法準確鑒定這種人群的,因為大部分都有豐盈的情感,卻不見得能對文字有美的感受和發現,更不用談對其有良好的駕馭能力。
敏感人群的一個特點是感受力極強,對文字天賦異稟從而容易忽視自身在文字上的訓練。這樣的人群在寫作時可以用很好的表達能力但卻不見得有有很好的邏輯能力(我覺得自己在文章寫作就是這樣的人),因為基于天性的感受力所引發的表達欲是先入為主的,沒有成體系的邏輯訓練,這樣的人群寫出來的文章就像一堆五彩紛呈的珠子,卻有沒有纏繞花樣的線來連接。
而從另一個方面來講,即便不具備敏感能力的人,在后天更容易訓練自己寫作的邏輯思維,即便是創造不出五彩紛呈的珠子,也照舊能夠將文章寫得結構嚴謹,有模有樣。
總的來說,無論是天生極具感受力的人群還是不太具備感受力的人群,都需要后天的習得和訓練。前者尚還需要一個“撥亂反正”的過程,而后者也需要在有支有骨的基礎上有一個添枝加葉的過程。
最后,這篇文章作為我這多年來對自身寫作的一點心得和體會,正如同開篇所說的那樣,渴望交流與批評。亦是以文會友。無論你是屬于哪種人群,只要你對文字有著深沉的喜愛,相信我的這些想法都會引起你的一些思考和體會。
愿喜歡文字的你能夠在這個生產文字垃圾的時代有自己的一點點堅守和不同,而既然是深愛,所有因為文字而獲得的物質,功名,和利益上的回報都只是附加品。因為對文字珍愛的本身,就足夠讓我們快樂~
祝好!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