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有朋友留言說:你堅持讀書和寫作是不是把自己所有的業余時間都占用了?這樣的堅持,如果沒有帶來你想要的成績,或者就算你成功了,可是把自己大好時光都浪費了,不是也很可惜嗎?人生如果不懂得享受,堅持也沒什么意義啊!
我很贊同他說的話。人生是一場單行路,如果一味追求速度前行,忽視了旅途中點滴美景,這樣的人生也沒啥趣味可言。可能當老了的時候,回憶只有滄桑的奮斗歲月吧!我回復他:堅持需要節奏。該快的時候快,該慢的時候也要慢下來。
提升效率
我每天都有工作。但是我的工作優點是只要做完了,剩下的時間可以自由支配。(當然不能離開工作崗位,但是可以讀書或者寫作)所以,為了能每天早點完成讀書和寫作計劃,我總是以極高的效率完成工作。我也會充分利用碎片化時間。比如等人的時候翻幾頁文章,等待開會的間隙讀篇文章等等。
工作是定量的,時間卻是有彈性的,提高工作效率后,省下來的時間可以用來完成每天的讀書或者寫作任務,沒有任務的晚上可以讓自己思考、冥想或者休閑娛樂,這樣,既堅持了每日計劃,還有空余時間可以放松,不是很好嗎?
看看小孩子就知道了。有的小孩寫作業半個小時就完成了,有的小孩兩個小時都寫不完,家長看著孩子是在寫作業,可是寫一會玩玩玩具,削削鉛筆,摳摳橡皮,拖拖拉拉。再想想你現在的效率,是不是和小孩子寫作業一樣呢?
帕金森第一定律:工作會自動膨脹,直至占滿所有可用的時間。計劃中的事和每日必須要做的事,一定要提高效率,盡量縮短時間。效率越高,所用的時間越短,你可以支配的剩余時間就越多。所以,該快的時候一定要快。
計劃要適當“留白”
前幾天看一則新聞說,某個考上名牌大學的高三學生,他的計劃精確到分鐘。大家紛紛推崇不已。我不贊成這樣的做法。著名的侯世達定律指出:實際做事花費的時間總是比預期的要長,即使預期中考慮了侯世達定律。
我們制定計劃時,總覺得自己一定能完成,可是執行的過程中常常狀況百出,很可能在計劃的時間內完不成任務,上一項任務完不成占用了下一項任務的時間,最后只能壓縮睡覺的時間。睡眠不足又導致效率低下,長此以往,壓力和焦慮倍出,于是,人便常常堅持不下去。
你的每日計劃要適當留出多一點的“機動”時間。比如寫作,我最開始寫1500字的文章加上搜集素材、排版可能需要四五個小時,我每天就把所有能利用的碎片化時間都用上;現在寫一篇文章可能需要一兩個小時就行,但我每天還是會給自己留出三個小時的時間。這樣,萬一有什么突發事件,寫作也能完成。不然,日更肯定堅持不下去。
所以,制定計劃時,不要太滿,讓自己有適當的休憩時間。這樣可以應對你每天的突發事件,還可以讓自己有思考和總結的時間。讓堅持更加輕松,讓生活也更有趣。
享受生活
朱光潛曾說過:做學問,做事業,在人生中都只能算是第二樁事。人生第一樁事是生活。我所謂的“生活”是“享受”,是“領略”,是“培養生機”。假若為學問為事業而忘卻生活,那種學問和事業在人生中便失去其真正意義與價值。
生活,是人生最重要的一部分。要想生活幸福,我們既不要把工作帶到生活中去,也不要把堅持帶到生活中去。學會享受生活,才能讓你的工作、堅持有意義。
我雖然每天堅持讀書、寫作,但我也懂得享受生活。我會花費時間陪伴兒子,用兒子的眼睛發現世界的美麗;我會精心為兒子烹制美食,把做飯當成享受而不是任務;我會堅持每日與兒子的親子閱讀,用童趣裝點我的心靈;我會用心體味生活中的每一個感受,用它做我寫作的最好素材。
要想寫出更好的作品,需要你仔細留心生活中看到的每一片風景,遇到的每一件瑣事,感悟到的每一份收獲。這樣,作品才能有血有肉,才能打動人心。
讓生活中的每一份美好成為你堅持的動力,能讓你的人生更加輕松。所以,學會享受生活,才能讓你的堅持走得更深、更遠。
哈佛大學李歐梵教授說:如果一篇交響曲從頭至尾快到底,聽后一定會喘不過氣來,急躁萬分。所以一般交響樂都有慢板樂章,而且每個樂章的速度也是有快有慢的,日常生活上的節奏和韻律應該如此。
所以,要想讓你的堅持游刃有余,你也要學會讓它有快有慢,讓它變得有節奏。這樣,既不耽誤你的行程,又不辜負路邊的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