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戰鋼鋸嶺》:不拋棄,不放棄

文/吉祥君

作為一個歷史盲,卻對以戰爭為背景的電影有種莫名的好感,好像在苦難中發生的事情更能激勵、感動人似的。像是《辛德勒的名單》《亂世佳人》《美麗人生》《卡薩布蘭卡》《拯救大兵瑞恩》《壯志凌云》等等,看的時候無一不令人難過、心酸、感動和感恩。

剛好前幾天又看了《血戰鋼鋸嶺》,又深深地被感動了一把。這是部根據真實事件改編的電影,以二戰中沖繩島戰役為背景,以軍醫戴斯蒙德·道斯為原型,影片中抓人眼球、令人感動的點很多,誠摯而熱烈的愛情、墓園中懷念戰友的落寞背影、寧上軍事法庭也不放棄自己信仰的堅定、兩軍開火時殘酷的場面……但最最令我感動的,是戴斯蒙德在鋼鋸嶺上救人時的場面。

義無反顧的奔回戰場

在槍林彈雨中,戴斯蒙德尋找并拯救著戰友,不放棄任何一個還活著的人,不拋棄任何一個已經沒救了的人。在大部隊已經撤退后,盡管茫然,卻依然義無反顧。他問自己的上帝:

Where does it He want me ?

詢問自己的上帝,找到回答

他迷茫了。他問上帝,他問自己。受傷戰友的一聲“Help me”,就像是來自上帝的回答,他知道自己應該去哪里。

就好比是阿甘聽到一句“Run”,就不停奔跑下去一樣,戴斯蒙德在戰場上也從未停止奔跑。

白天,黑夜,他躲避著敵軍的搜尋,不斷穿梭在尸體中,尋找著傷殘的戰友,把他們一個接一個的救出戰壕,不斷地祈求上帝,讓他再多救一個。

再救一個,只要自己沒倒下

不斷被送回兵營的傷殘兵引起了關注,最終為他帶去了援兵,從日軍追擊的槍口下救了他一命。

當美軍再次攻打鋼鋸嶺的時候,是戴斯蒙德的安息日,但他所創造的奇跡激勵著每一個士兵,他就像是一個精神指引,只要他在,他們就不怕。

他們需要他

最終,美軍攻下鋼鋸嶺,日軍指揮官切腹自盡。戴斯蒙德單憑一己之力,救出了七十五個傷殘戰友。不僅改變了指揮官們對他的看法,還獲得了榮譽勛章。

為國家所作的貢獻遠超其他士兵
獲得榮譽勛章

影片用了不少時間來展現救人的過程和細節,戴斯蒙德不斷的在戰場上搜尋傷殘的戰友,給他們心里安慰,逗他們笑,然后扛在肩上一路狂奔,最后拽著繩子把綁牢繩套的戰友慢慢放下鋼鋸嶺。一次一次,沒有停歇。

別人持槍廝殺,他救人 他們都是英雄

戰爭從來都是殘酷的,也從來就沒有真正的贏家。盡管我們生活在和平年代,卻依然有不少國家的人民生活在炮火之中,我們痛心疾首,我們愛莫能助,只能默默祈愿,希望他們“不拋棄,不放棄”,希望他們很快會迎來和平。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