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起《DISCover自我探索》這本書,一看就停不下來了。就像海峰老師說的上完課再看一遍書,老師的三維圖像就會出現在腦海中,可以腦補這一段。
學習沒有捷徑,我們追求的快,其實是犧牲了效果的,聽一遍課程,很難消化其中的道理。得要反復研讀,復盤,運用,才能真正學會。
1.你的行為會影響你的情緒
海峰老師上課時一直在重復一個動作,當需要轉換場景時,把右手向前伸,老師說:“一、二、三,你的手向后仰,嘴里發兩個音‘WOOSH’ ”。課上需要轉換,生活中何嘗不需要轉換。
當你忙碌了一天回到家里,重復這個動作,切換到學習模式;當你被老板罵的狗血淋頭,回到座位上,重復這個動作,收拾心情,把工作做得最好;當你要在公眾場合講話很緊張時,重復這個動作,轉換自己的心情。
我們常常陷于當下的情緒中,耽誤了很多的時間去做有益的事情,時間就是我們的命,每一分每一秒都很珍貴。是時候需要這個動作來轉換我們的心情了。
2.認識并不等于了解
認識一個人很容易,知道他的姓名,工作,哪方面比較強等等。但是了解一個人就不那么容易了,你知道他為什么會如此省錢,肯定有一個不為人知的過往。你知道他日常行為背后的邏輯嗎?你知道他為什么會如此的態度對待工作嗎?
我在想,我天天相處的同事,我真的了解他們嗎?說實話,我只是很淺顯的知道表面現象,幾乎沒有深入去思考同事行為背后的邏輯。這里有一套小邏輯,我們可以從人的外在形象、舉止、眼神、語言表達,家庭背景、成長經歷,對待金錢態度、對待他人、對待情感、對待社會,如何看待自己,敏感脆弱點、心理素質、行事風格、邏輯能力等判斷分析一個人。我們要的是了解一個人,而不僅僅是認識一個人。
3.如何提升對人的敏感度
海峰老師說對人的敏感度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第一,能不能識別;第二,能不能運用;第三,能不能管理。
當你與陌生人第一次見面,你得要細致觀察他有沒有異常點,找到他的敏感點。比如發型很好看,說明他對外在形象很在意。你就可以投放相關的物料,夸他的形象好,話匣子自然就打開了。再比如,商場的導購員觀察顧客,如果顧客一進來就表現的很高I,這時候你就可以熱情的回應他,告訴他的眼光很不錯等等;如果你遇到的是一個高C,你就得與他保持一定的安全距離,介紹商品時以數據說話等等。萬般事物都是有邏輯的。
4.人的行為是有傾向性的
我們十指交握,第一次是左手大拇指在上,如果你不用意識去控制,那接下再重復這個動作,得到的結果是一樣的,所以,我們的行為都是有傾向性的。
我們早上睜眼后,完全沒有使用我們的意識,一切都是按照慣性,穿衣、洗漱、出門上班,習慣的力量太可怕了。如果,我們下班了按照我們的慣性,打開抖音刷一刷,打開視頻看一看,一晚上很快就過去了,什么也沒有做。時間就在我們的習慣性動作中流逝了。
萬幸的是,我們還有意識,我們可以有意識的控制十指交握,讓右手的大拇指在上,第一次做肯定不習慣,多做幾次,一直練習,后來就會成為新的習慣。
我們的注意力在哪里,哪里就會產生價值。所以,是時候有意識地控制我們的慣性行為,走出自己的舒適區,做一些具有挑戰的事情,讓自己變得更好。
探索自我,探索生活,這是一個巨大的工程,值得我們好好花時間去好好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