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對青春片有偏見,所以一聽到《最好的我們》這種名字,又是寫高中故事的,一開始我是忽略的。
這段時間太多人推薦這部劇,前幾天又看了劇中片段視頻,演員們一點也沒有那種大人硬演少年的尷尬,都是一身的高中生氣息,就打開看了看。真的很有共鳴啊,不過青春真的有那么好嗎?
想起我的第一部手機是諾基亞8310,紅色的透明殼。九宮格輸入法用得爛熟,手機放在長袖校服袖筒里,盲打也能打完信息,瞄一眼檢查一下就能發(fā)送。
想起做完課間操不會立刻回教室,總要去飯?zhí)觅I玻璃樽的維他奶喝。
想起晚自習前會和好朋友在操場散步聊天,顛來倒去地討論喜歡的男生各種細節(jié),圍繞“他到底喜歡我嗎”這個話題可以說1000米。
青春片把過去那些稚氣的、中二的、偏執(zhí)的片段再次放到幻燈片下,一張張過去,發(fā)個十分鐘關(guān)于十七歲的呆。
我也曾經(jīng)事無巨細地記錄生活和心情,很多現(xiàn)在看都無法理解了。那些年老師和家長都喜歡說:“我們都是你這個年齡過來的,能夠理解?!?/p>
其實是不行的。就連現(xiàn)在的我,也再也沒辦法懂得十年前的我了。
小時候總覺得自己是世界中心,起碼是自己世界的唯一中心,所以才能一點無聊的小事也能反復琢磨,一個挑眉的表情也能翻譯出十種解釋。明明只是旁觀者,也懷揣希望成為故事女主角。
現(xiàn)在明白,為什么青春總可以拿出來反復說也不惹人厭煩。因為它最大魔力在于,哪怕只做個配角也可愛。
人們喜歡看青春小說或青春片,大概也并不是因為要代入男女主角的故事里,而是每個配角里都有自己的影子。
? 就算情節(jié)并無雷同,少年騎著自行車在下坡飛馳而過的身影也能和記憶重疊。
封面大概是2006年高中最好的朋友,現(xiàn)如今遠在邁阿密的大黃同學拍的,我很喜歡,能找到也是用心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