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三十日隨筆
最近在一家廣東某家電子科技公司實習,盡管只是在車間里面參與某品牌手機的組裝。
我一閨蜜,學得英語師范專業,那天我問她暑假在干嘛,他說在做家教,一天兩個半小時,一次一百,前前后后大概一個月。也就是說,一個暑假下來大概有三千塊錢。
當我跟她說我在這里工作一個月,應該只有兩千多,除去自己來回的路費和開銷應該還能剩下一千多。她說,那你去那么遠干嘛,還不如在家里做家教。
我當時只回了她三個字——長見識。
其實這真正的原因并沒有“長見識”這三個字來的這么簡單。
我閨蜜學得英語師范,先不說她今后會不會想要成為一名英語老師,按她現在來說,假期提前體驗教師生活對她在她的專業領域一定是有一定幫助的。
可是我不一樣,我學的是電子科學與技術(當時聽到這個專業也是有點云里霧里的),今后若是按照自己的專業來找工作,進不了華為也應該是去一些電子產品公司或者工廠之類的。就算不是參與車間里面詳細的手機組裝,但以后的工作應該多多少少與這些電子產品有些關系。所以我才會在假期來到廣東,盡管天氣炎熱,盡管工資不高,也盡管通宵上晚班搞得我晝夜顛倒,吃不消。但是,我還是來了。
這樣一說,相信為什么我不在家里做家教或者找其他的一份相對輕松的工作,理由應該很清楚了,并不是為了能收獲到多少的工資。
首先我大一剛完,馬上進入大二,我對我現在所學的專業知之甚少,我依舊不太清楚將來我的這個專業具體會涉及哪些方面。所以我想利用這個假期,先從我對我的專業的第一認知開始先和我的未來可能工作領域打招呼。
第二,我想要考研,盡管還沒有學到專業的核心課程,但我的潛意識里不希望我將來的工作是向程序猿或者是技術研發者那樣的設置。我想要通過這次有點關系的工作確定自己的專業是否是自己兩年之后繼續選擇攻讀的專業,想要盡早確定我將來的專業方向。
第三,是真的想長見識。在去年暑假去過北京之后我就有在想,在我大學期間,希望每個暑假去一個新的地方工作、學習。因為在見過北京之后才知道了自己從小生活的地方與北京在物質與文化上的差距,甚至還有人與人之間、社會與社會之間的等等的差距。所以我選擇在外體驗生活而不是在家簡單的過以前的生活,想要在外面體驗我將來可能會面臨的一些情況。
說了那么多只是簡單的想和大家分享一下關于找尋、選擇暑期兼職的一些想法。看著自己的同學在朋友圈或者動態里面發一些幫忙尋找兼職字樣,或者在抱怨自己正在做的兼職的辛苦與無奈。只是想說,若是自己在今后又想去兼職或者正式找工作時,想清楚自己工作的性質,到底是為了暑期消磨一點時間,或者是想賺一桶金(并不覺得這樣直接的想法有什么不對),又或者是其它一些更長遠的打算等等。
但要知道“舍”與“得”二字之間的必然聯系。繁花美麗,碩果飄香,但花與果又怎會一起在樹枝上掛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