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時期八大散文作家的合稱,即唐代的韓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蘇軾、蘇洵、蘇轍、歐陽修、王安石、曾鞏。千百年來,他們的文學成就、歷史功績和精神品質被越來越多的后人所景仰。
但是,為何是韓愈而不是其他幾位排在“唐宋八大家”之首呢?
有人說,因為他是唐朝人,既然叫“唐宋八大家”,唐朝人當然要排在前面啦!至于和韓愈同在唐朝的柳宗元,不僅官做得沒有韓愈大,年齡也比韓愈小,自然要排在韓愈之后嘛!
咱們先不討論這樣的說法有沒有道理。先來說一說,韓愈究竟有什么本事,他到底能不能當之無愧地穩坐“唐宋八大家”頭把交椅?
我們知道,在唐以前,文學上無所謂古文。古文概念的提出,始于韓愈。他把自己的奇句單行、上繼先秦兩漢文體的散文稱為古文,并使之和“俗下文字”、即六朝以來流行已久的駢文對立。
在唐德宗貞元時期,由于韓愈的努力提倡,古文發生了廣泛的影響。到了唐憲宗元和時期,柳宗元也開始大力支持韓愈,古文的影響因此更大了。從貞元到元和的二三十年間,古文逐漸壓倒駢文,成為文壇的主要風尚,這就是文學史上著名的“古文運動”。
說到這里,大家就明白了,韓愈、柳宗元之所以會作為“唐宋八大家”的首要代表人物被推選出來,是因為韓愈是“古文運動”的先驅,柳宗元緊隨韓愈之后,不斷地影響后來人學習推廣古文。這就是“唐宋八大家”前兩名排名的主要原因。
但是,僅僅靠這個,韓愈就能領先于其他“七人”嗎?要坐穩頭把交椅,他的本事,當然不止這些。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的作者、同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畫家蘇軾這樣評價韓愈——“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濟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奪三軍之帥。”
前兩句的意思是說,韓愈的文章,超越了從東漢到隋朝的八個朝代六百多年來的所有文章。還舉起了復興儒學的大旗,倡議用孔孟之道來治國,來重振大唐的雄威。說白了,就是對韓愈在文學方面的成就和歷史功績點贊。
而“忠犯人主之怒”是說,韓愈為了表明自己的政治主張,敢于和皇帝叫板,即使被貶官甚至可能被殺頭也不在乎。
最后一句“勇奪三軍之帥”,是說韓愈有令人信服的軍事膽略和軍事才能,有在萬軍之中令主帥俯首稱臣的本領。
咦?明明是個文人,怎么還會“勇奪三軍之帥”?蘇軾這話有沒有吹牛?他有事實依據嗎?
在歷史上,韓愈曾做過前敵總參謀長和國防部副部長(行軍司馬和兵部侍郎),在軍事方面的確有很大建樹,立下過汗馬功勞。其一生與軍事方面有關的活動,主要有“兩入戎幕”、“力平淮西”、“鎮州平叛”等。其軍事思想見諸于文字的,最集中體現的是在《論淮西事宜狀》中。
在這里,我們就重點說一說《論淮西事宜狀》的故事。
唐元和九年(814年),淮西地區軍政一把手吳少陽去世,他的兒子吳元濟不把朝廷放在眼里,搶奪了軍政大權。而且,還與河北鎮州、鄆州等地的軍閥勾結,殺朝廷命官,搶唐朝地盤,比盜匪還猖狂。
面對如此嚴重的惡意挑釁,哪個皇帝也不會答應啊!唐憲宗于是下達了剿除淮西叛軍的命令。
但是,朝廷的軍事行動很不順利,叛軍不僅燒毀了平叛大軍的主要糧草基地,還派出刺客,刺傷了主戰的朝廷重臣裴度,刺殺了宰相武元衡。一時間京城血雨腥風,人心惶惶。停止征討、與叛軍“和談”之聲甚囂塵上,唐憲宗此時也拿不定主意了。
就在這個關鍵時刻,韓愈挺身而出,向憲宗皇帝遞了份《論淮西事宜狀》的奏章。用現在的話說,就是給皇帝寫了份《關于淮西地區的當前形勢及解決辦法的報告》。
可以說,《論淮西事宜狀》既是上奏皇帝的奏折,同時也是對平淮西參戰人員的動員令。既是下達給戰役指揮員的作戰決心,也是戰斗各階段的兵力部署和推進的具體戰術。
那么,韓愈對整個局勢的分析頭頭是道,拿到戰場上會不會是紙上談兵?
當時,唐憲宗被韓愈站位全局、知己知彼、各個擊破的精辟分析說服了,于是便采納了韓愈的意見,任命裴度為“剿匪”總司令(淮西宣慰招討處置使),并出人意料地任命韓愈為前敵總參謀長(行軍司馬)。在裴總司令的統領下,各路將帥同仇敵愾,奮勇殺敵,很快就完成了“剿匪”任務。
那么,韓愈在這次戰斗中發揮了什么作用?這個參謀長當得合不合格?
平叛大軍得勝的因素很多,但扭轉戰局,決定整個戰爭勝利的轉折點就是韓愈和英勇善戰的大將李愬“英雄所見略同”,建議裴度出奇兵實施“斬首行動”。
結果,在李愬的帶領下,九千精兵冒著暴風雪奔襲130里搗毀了蔡州城,活捉了吳元濟,使叛軍群龍無首,很快土崩瓦解。
緊接著,韓愈又借著平叛勝利的東風,一鼓作氣,不費一兵一卒、一槍一彈,成功勸降了另一個軍閥(成德節度使王承宗)歸順朝廷,并且使他主動上交了兩個州的地盤。
至此,我們就可以把韓愈的整個表現總結一下:
在作戰前,他能縱觀全局,以政治家的眼光給皇上寫報告,使皇上堅定信心,下定作戰決心;
在作戰中,他能協調各方,調動官兵的積極性,使大家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上下一盤棋,并能不斷地提出建設性的、有遠見的戰術和策略;
戰后,他能審時度勢,乘勝追擊,擴大勝利戰果。
因此,我們說韓愈不僅是優秀的參謀長,運籌帷幄的軍事才能也非比尋常,稱他是杰出的軍事家一點也不為過。
韓愈還有一件優秀事跡,足以證明他具備“勇奪三軍之帥”的魄力和能力。
唐穆宗時期,藩鎮割據日益嚴重。成德節度使田弘正手下一名叫王廷湊的軍官殺了田弘正,自任代理節度使。唐穆宗當然不同意,又派裴度率軍征討。
但這一次,朝廷軍隊打不過王廷湊的軍隊。為了息事寧人,唐穆宗只好低下身段任命王廷湊為節度使。
可是,王廷湊認為自己的節度使是憑本事掙來的,根本不把朝廷放在眼里,又目空一切地搶占了另外一座城池,還不斷在勢力范圍的周邊滋釁鬧事。
忍?忍不得!打?打不過!唐穆宗心里干著急。無奈之中,覺得只能派人去找王廷湊,勸他不要再這樣胡作非為了。此時,韓愈正好剛提拔為國防部副部長(兵部侍郎),于是,唐穆宗就把這個燙手山芋給了韓愈。
這可是個兇多吉少的差事,是深入虎穴,是單刀赴會。你打不過人家,還要去說服人家按你的意圖行事,不是癡心妄想嗎?所以韓愈剛走,就有官員替韓愈鳴不平。唐穆宗也覺得,一代文豪有可能就這樣死的比鴻毛還輕,太可惜了。于是立即派人追上韓愈說,你到邊界那里溜達溜達就行了,不要真去白白送死。
可誰知,韓愈卻豪氣萬丈地說:“安有受君命而滯留自顧?”意思是天底下哪有答應君王準備去執行任務了,卻因為任務艱巨,不敢深入虎穴貪生怕死這回事呢?說完,“疾馳而入”,比原來走得更快了。
等到了王廷湊那里,韓愈沒有被王廷湊那里的殺氣所嚇倒,而是以凌然正氣,面陳利害,以超人的膽略和智慧說服了王廷湊,不僅扳回了叛軍的反叛之心,還從王廷湊手里解救出了一個刺史,要回了王廷湊新搶的那個城池,使其臣服朝廷,立下大功一件。
這一年,韓愈五十五歲。千軍萬馬不敢解決也解決不了的事,被老韓一人輕松搞定。因此,我們可以說,韓愈不僅僅是百代文宗,縱觀古代歷史,具備韓愈如此軍事才能的文人也十分罕見。
最后,我們來做下總結。
韓愈在文學上開辟古文運動,以文為詩,開創了一個新的文學時代。作為一個卓越的思想家,他的一生都在維護著儒家思想的權威性。
政治方面,在中央和地方都曾經當過官,為朝廷效過力,為黎民百姓辦了不少好事實事。同時,由于提出了“道統”思想,中興儒學,韓愈也被稱為哲學家。
還有,韓愈注重師道,敢為人師,曾四次在大唐最高學府(國子監)擔任教授和校長(教授:四門博士、太學博士、國子學博士。校長:國子祭酒),教過的學生數以千計;他的《師說》《進學解》堪稱老師、學生必讀的經典。他的“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業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毀于隨”等名言,至今仍廣為傳誦,是當之無愧的教育家。
所以,我們完全可以這樣說,韓愈不僅僅是一代文宗,而且是孔孟以來儒家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他不僅僅是一個忠誠的、有著獨立個性的文臣,還是臨危之際,能夠為國家解決突發性事件的有膽有識的能臣。
試想,作為在政治、思想、文學、哲學、軍事、教育等多個領域里的杰出人物,“唐宋八大家”中,還有誰能與之匹敵?如此,讓我們再回到最初的問題:為何是韓愈排在“唐宋八大家”之首?答案也就不言而喻了吧!
本文作者:水兵
作者授權凱風清韻獨家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