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李笑來的訂閱《通往財富自由之路》令我深有感觸 。文中提到大多數人都會掉入的坑:時時刻刻關注身邊所有可能被關注的東西,而且非常害怕自己竟然有被自己漏掉的。所以不難解釋為什么大家都會關注新聞哪里塌陷了,哪里遇到出人命啦…最常見的莫過于對于流行的追捧,比如各種熱播劇,甚至我老媽都特意打電話來,問我看《歡樂頌》沒有,你是劇中哪個人物……現代人都迫切的追求歸屬感,希望自己能被認可,融入到主流文化中去,那為了和別人有共同語言,你得去看看渣電視劇,電影,不然都插不上話!就這樣你被世俗裹挾著沒了自主性。然后你的注意力就游離于這家里短長,劇里劇外。也就淪為文中所說的“被困于永恒的當下”。
對很多人放棄了全視角,接受了視野盲區的存在,似乎就沒了安全感。“幾乎所有的進步都是放棄了部分安全感而獲得的。”這個說法類似于走出舒適區。給我眼前一亮的感覺。對我而言,走出舒適區,開始學習做運營,就是對自我的挑戰,經歷過兩個月焦灼,對于不確定性的擔憂,開始慢慢地靜下來。我知道對于當下的我而言,最需要的是沉淀與專注。似乎就沒有那么著急了。
同時,也讓我想起與父親的一席談話。當時還在上學,父親說到村里有幾個朋友,論聰明程度和社交能力都很好,也有些積蓄,但是從不敢去拿錢出去投資,做生意什么的。于是提其大部分的農民階級擁有土地,也被困在土地上了,經濟基礎決定上層環境,因為收入的不易,所以輸不起,沒有勇氣嘗試,不愿學習新技術和能力,固然有價值觀選擇的因素,也有身份的局限性,難以脫離環境,去闖去干,于是守著一畝三分地,土里拋食,辛苦的很。不排除人們猶豫損失厭惡而不敢走出舒適區固有的環境。
同樣,我對大城市心生向往,確從未邁出一步,出于對自我的合理認知,還是不夠勇敢,也許后者更多一些,理性占領上風吧。這也是在追求安全感吧,在適度的不確定性下活動。
接下來,嘗試部分放棄“全視角”,也是管理自己精力。取關部分訂閱號,關閉朋友圈。
如果我的另一半缺乏安全感,我會充分的信任與支持陪伴他,激發他內在的力量,喚醒他心中沉睡的巨人。具體做法詳細參考《被賦能的高效對話》。
實踐及反饋是進步的階梯。拆掉思維里的墻,拜托那些限制你成長的思維模式。開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