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市場如何變化,生豬養殖一定是個朝陽產業,因為它關系到我們最基本的需求——吃!而對于絕大部分豬場而言,無論是生產豬群的正常更新、規模的擴大、乃至新建,后備豬的來源基本都是外場引入。
當然,如果處理不當,隨之而來的還有疾病,作為一個從業將近十年的獸醫,在市場上見過太多因引種而導致本場發病的案例,那么該如何避免呢?
以200頭規模的豬場為例:
第一步? 隔離
一、引種前欄舍的準備
1、如果有隔離舍最好,沒有就用合適的圈舍替代,比如處于下風向、地勢較低、位置偏遠的豬舍,最好選擇靠門的幾個圈舍;
2、做好清洗和消毒,空欄1周;
3、檢查料槽和飲水等設施可否正常使用。
二、嚴格的生物安全措施
人員:盡量專人專管,人手緊張時可把隔離舍的工作放在最后做;
物料;使用專用設備,物料只進不出;
隔離舍周邊道路鋪撒石灰乳,關鍵路口鋪墊潑有濃燒堿液的麻袋片;
在保證溫度和空氣質量的前提下,可封閉門窗,整舍定期汗濕交替法消毒。
三、良好的飼養管理
后備豬引入后,保證清潔充足的飲水和飼料,下車當天不喂料,可在飲水中加入愛維安、康立能和葡萄糖。
四、保健和免疫程序
1、后備豬下車時,肌注康替優和倍扶欣一邊一針,一豬一針頭;
2、飼料添加替米佳,連用14天;
引種第2周,根據豬群健康狀況,按照本場免疫程序進行免疫(注意:一豬一針,病豬推后等)。
五、健康檢查
每天進行仔細的健康檢查、及時記錄和治療,若有異常,盡快與本場豬群進行比較,查找原因予以解決。
六、健康評估
引種第4周,采血化驗做抗體檢測,評估豬群健康度,合格后進入馴化階段。
第二步? 馴化
1、引種第5周,開始使用保育豬唾液感染馴化,具體方法:在40-60日齡階段的保育欄綁上吸水性好的麻繩或布條,待啃咬30-60min后,取出固定在后備豬欄上,每天2次,連續1周;
2、引種第6周,采集產房母豬和仔豬的糞便,每天每欄投放1kg連續1周;
3、引種第7周,與信號母豬混群,選擇1-2胎淘汰的青年母豬,按1頭對應6-8頭后備,持續1-2周。
日常效果評估:臨床5%后備發病,但用抗生素治好;每天2次體溫檢測,若>39.5℃,持續1-2天體溫恢復,說明馴化強度適中。
4、引種第8周,采血檢測評估:采血檢測豬瘟、藍耳、偽狂的抗體和抗原,評估免疫效果以及是否存在排毒現象,檢測合格后才可與本場母豬混群。
總結:引進后備豬只有經過嚴格的隔離和馴化,然后再混群,才能保護本場豬群不因引入后備而造成豬群不穩定甚至發病,同時使后備豬逐漸適應本場病原微生物,建立起堅強的免疫保護!!!